首页 > 发展规划
关于印发《绍兴市绿色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 2022-01-28 11:22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市发改委(市粮食物资局) 字号:[ ]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各市级有关单位:

为建立健全绍兴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打造全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标杆,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委编制完成了《绍兴市绿色发展“十四五”规划》,现将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绍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2年1月11日




绍兴市绿色发展“十四五”规划


为建立健全绍兴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打造全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标杆,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根据《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绍兴市环保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制订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现状

“十三五”期间,绍兴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以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为抓手,全力推进全省唯一的国家“无废城市”试点建设,绿色产业体系初步构建,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循环经济发展成效明显。

1.绿色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以能源资源循环利用为核心的绿色经济体系加速构建,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4.5:50.4:45.1调整为2020年的3.6:45.2:51.2,三产比重首次超过50%,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产业结构绿色化特征凸显。全省唯一的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试点成效明显,市区印染、化工产业“跨域整合”取得重大突破,累计整合重组关停印染企业151家、化工企业159家,深入开展小微园区专项整治,近三年淘汰落后产能950余家,整治提升“低散乱”企业(作坊)6000余家。启动实施“双十双百”集群制造培育计划,高端装备、新材料、现代医药、电子信息四大低碳型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成功创建集成电路、高端生物医药、先进高分子材料三大省“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提高到53.6%和41.9%。品质农业加速发展,依托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县与先行区创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2.资源利用效率逐步提高

编制实施《绍兴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资源循环利用试点全面开花,新昌县和嵊州市分别成功创建省级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城市、基地试点,深入推进柯桥区滨海工业区、上虞杭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2个国家级和上虞杭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诸暨经济开发区、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新昌工业园区4个省级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着力构建区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2020年,全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5.26%,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29.3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29.5%。

3.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统筹实施碧水、蓝天、净土、清废等行动,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会稽山国家森林公园获批,发布全国首个河湖长制地方标准,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新昌县成为全省第二个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两项“国家级双荣誉”的县。“十三五”期间,全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均为优秀。2020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0.7%,各区、县(市)空气质量全部达标;市控及以上水质监测断面Ⅰ—Ⅲ类水比例和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双百,连续五年夺得“大禹鼎”。

4.绿色生活方式加速形成

利用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等主题宣传活动,通过公益广告、报纸电台专栏、微信微博、宣传活页等形式,广泛宣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加快推广菜篮子、布袋子、“光盘子”,引导全社会形成崇尚节俭、合理消费与绿色低碳的社会风尚。2020年,城镇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76.3%,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建制村覆盖率达到86.7%,城市主城区公共交通机动化分担率达到33.4%。5个项目入选省未来社区试点,突出低碳场景打造。

5.绿色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以“811”美丽绍兴建设行动为统领,以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为契机,统筹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任务落实落细,基本建立了上下衔接、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具有绍兴特色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健全绿色财政奖补机制,实行与“绿色指数”挂钩分配的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制度。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深化林权、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等配置方式市场化改革,健全资源环境价格形成机制。

同时,绍兴绿色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主要是: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认识有待提升,传统发展方式的惯性和路径依赖依然存在;受自然资源禀赋约束,传统产业和能源转型压力较大,绿色低碳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度不高,创新投入和研发成果转化率偏低,资源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绿色发展保障机制以及绿色标准、绿色金融等支撑体系有待完善。

(二)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碳达峰碳中和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赋予绿色发展新的内涵和要求,绍兴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契机。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等多个重大国际场合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浙江围绕打造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战略目标,提出力争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碳达峰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与碳排放增长实现“脱钩”,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绿色转型的重要节点,根本目的在于加快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上,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与绍兴提出率先走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市域发展之路的目标相契合,为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契机。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绿色全面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定了“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的主要目标,明确提出推动绿色发展,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点任务。浙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让绿色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的殷切期望,努力打造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高度发达的重要窗口。这为绍兴坚持绿色为基,率先走出生态塑韵的城市发展之路,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人人共建共享的宜居家园提出了新要求。

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为全方位全过程践行绿色理念开辟了新路径。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必然选择。《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使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浙江提出实施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升级版,加快推动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新水平。这为绍兴融入新发展格局,率先走出面向全国、走向全球的高效循环之路,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标杆开辟了新道路。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八八战略”为统领,以建设美丽绍兴为引领,顺应国内外绿色发展潮流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率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协同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打造全省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绍兴打响新时代“名士之乡”“先进智造”“文化名城”“稽山鉴水”“枫桥经验”金名片提供坚实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快完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化模式,强化企业和消费者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方面的主体地位。

——坚持创新驱动,产业支撑。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绿色低碳发展中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强化产业支撑,以绿色产业化、产业绿色化为手段,加快培育壮大绿色产业,全面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

——坚持节约集约,高质高效。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要求,从根本上改变城市发展方式,加快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全面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以循环发展推动碳达峰碳中和。

——坚持数字赋能,深化改革。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坚持“整体智治”理念,推进循环经济领域数字化转型,利用数字化手段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提升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科学化、智能化水平。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绍兴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建立,绿色产业规模和发展质量全国领先,绿色发展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逐步完善,固体废物产生量继续降低,资源节约循环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绿色生活方式得到普遍推广,绿色发展指数保持全国前列。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基本构建。现代化循环型产业体系和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基本建立,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6%以上,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7%,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以上,环保产业营收达到500亿元。

——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通过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少原生资源消耗,再生资源对原生资源的替代显著增强,主要资源产出率提高20%,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16%。

——能源体系实现低碳转型。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4.3%,清洁能源电力装机占比达到71.7%,光伏装机容量达到207万千瓦。

——绿色基础设施全面升级。依托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推动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10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8%,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5%,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达到100%。

——绿色生活方式普遍推行。绿色生活创建深入开展,全民绿色生活理念牢固树立,城镇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100%,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建制村覆盖率达到100%,城市主城区公共交通机动化分担率达到38%。

表1  绍兴市“十四五”绿色发展主要目标

目标类别

序号

具  体  目  标

2020年

现状值

2025年

目标值

一、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

1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96.67

96以上

2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95.4

97

3

再生水利用率(%)


20

4

环保产业营收(亿元)

259.5

500

二、资源利用效率

5

主要资源产出率提高(%)

20%

6

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率(%)

29.5

16

三、低碳能源体系

7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2.8

4.3

8

清洁能源电力装机占比(%)

61.8

71.7

9

光伏装机容量(万千瓦)

106.6

207

四、绿色基础设施

10

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

74.9

100

11

城市污水处理率(%)


98

12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行政村覆盖率(%)


95

13

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

100

五、绿色生活方式

14

城镇生活垃圾分类覆盖面(%)

76.3

100

15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建制村覆盖率(%)

86.7

100

16

城市主城区公共交通机动化分担率(%)

33.4

38

三、主要任务

(一)以产业升级为重点,构建绿色经济体系

1.高起点发展数字经济

(1)推进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

开展数字经济基础平台建设,加快布局新一代通信基础设施,谋划布局数据中心建设,打造柯桥杨汛桥绿色大数据产业园等超大规模高等级绿色云数据中心和大数据产业园,引导数据中心向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对交通、能源、生态、工业、农业等传统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升级,构建全域覆盖的智能感知网络,深化物联网技术在公共服务、生产制造、低碳环保等领域的部署应用。

(2)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

聚焦公共治理、生态环境、交通运输、清洁能源、幸福民生等重点领域,深度应用新一代通信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快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步伐,鼓励技术创新突破,提升数据价值化。布局前沿领域数字产业,紧抓集成电路作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突破口不动摇,构建世界级集成电路产业创新集群和世界先进的网络通信产业集聚区。推进智能传感器、核心元器件及材料、新型显示等特色优势产业数字赋能升级。

(3)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

全面深化推广智能制造“新昌模式”,加快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深化实施“企业上云”行动,打造一批“数字化”车间、工厂示范样板,优化生产过程、运营管理、生产资源配置、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有效减少生产端资源消耗和消费端污染排放,大幅提升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到2025年,建成3-5个行业领先的特色工业互联网平台。大力普及服务业数字化,推动智能设计、智慧物流、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智能化升级,提升文化旅游、休闲康养、教育培训等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加速农业数字化改造,加快农业生产领域物联网应用,推广环境调控、定量饲喂、监测预警等智能系统和装备技术,引导和鼓励数字种植、养殖、育种工厂建设,鼓励农村电商及数字化农资经营体系加快发展,构建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应急指挥等数字管理体系,提升农业服务与管理水平。

2.高水平提升现代生态循环农业

(1)全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深入落实“肥药两制”改革,持续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鼓励有机环保农药替代,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新型废料应用、绿肥轮作、水肥一体化技术等项目,减少农田氧化亚氮排放,培育更多“肥药两制”改革先行县和示范区。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节水灌溉、林下复合种植等现代农业技术,积极开展循环农业示范创建。选育高产低排放良种,改善水分和肥料管理,有效控制甲烷排放。扎实推进“无废农业”建设,加快废弃农膜、农药包装物等农业废弃物回收体系建设,以机械化粉碎还田和能源化利用为重点,推进秸秆燃料化、饲料化、肥料化等多途径利用,努力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改造提升畜禽养殖场资源化利用设施、鼓励沼液利用、实施水禽旱养等方式大力提升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水平。深化农业“两区”建设,加快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开展数字种养基地、数字农业工厂和数字乡村示范县(区、市)创建。加快建设美丽牧场、美丽林场、美丽渔场。促进农业与工业、旅游、健康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村电商等高附加值农业新业态,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绿色发展道路。

(2)加强绿色优质安全农产品供给

更加重视粮食安全问题,稳定1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加快粮食生产集中育秧、机械插秧、病虫害防治等重点环节的能力建设,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推进蔬菜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合理布局与建设保护现代化蔬菜基地,加强蔬菜优良品种研发推广,收集保护传统地方特色品种,提高良种覆盖率和种质资源利用率,开展南美白对虾、龟鳖产业、青虾等优势渔业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创建,做精生猪、绍鸭等传统养殖产业,加快发展奶牛、湖羊等新兴养殖产业,推进茶叶、新昌小京生花生等绿色品种选育,大力推广水果无公害生产技术、设施栽培技术,发展有机水果生产,保障“菜篮子”产品质量和安全。推进农产品的产、加、储、运、销全产业链绿色化标准化发展,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特色产业和规模主体“一证一码”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全覆盖,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3)培育壮大绿色农产品品牌

加强“会稽山珍”“鉴湖河鲜”等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建设一批地理标志农产品示范基地。发展无公害稻米认证、品牌注册和开发加工,加大平水日铸茶、枫桥香榧、新昌小京生花生等地理标志农产品挖掘、培育和保护力度,鼓励和支持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申请使用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标志和农产品地理标志,打造“越城浓韵酒乡”“上虞四季仙果”“诸嵊休闲榧乡”等三次产业深度融合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深度挖掘和展示现代农业艺术、科技、文化、生态与旅游价值,推动农业从单一的农产品生产功能转向农耕文化传承、农业生态保护、乡村旅游体验、休闲康养等多功能的综合开发利用。

3.高质量发展现代绿色制造业

(1)打造长三角高端制造业集群新高地

立足长三角城市间差异化、协同化发展,大力推进“双十双百”集群制造行动计划,打造与杭州、宁波等长三角城市协同发展的数字安防、网络通信、生物医药、炼化一体化与新材料、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和智能装备等产业链。聚焦行业头部企业,深入开展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高标准打造滨海新区、镜湖新区等开发区、城市核心区平台建设,加强集成电路、高端生物医药、新材料“万亩千亿”高能级平台建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生物医药创新制造高地和全国重要的医疗器械产业集聚区。促进太阳能光伏、环保装备、节能电光源等节能环保产业高端化、集群化发展,建设制造业绿色发展标杆地。

(2)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

促进制造业绿色转型发展,参照《绍兴市绿色制造体系项目库》,坚持国家倡导行业和地方特色行业兼顾的原则,以纺织、化工、金属加工、黄酒、珍珠和机械、汽车、电子信息、建材等产业为重点领域。运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文化创意赋能传统产业,全市域、全产业、全要素、全流程深化全国首创的“亩均论英雄”改革,大力推进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电商换市、空间换地,加快推进印染、化工、电镀等传统产业企业跨区域整合集聚、改造提升,打造一批绿色制造先进典型。分行业打造柯桥纺织、上虞化工、诸暨铜加工等特色优势传统制造业集群,培育循环生态产业园,打造一批智能制造应用示范工厂,加快重塑传统产业核心竞争力。高水平建设越城区医疗器械产业、上虞区科技产业等创新服务综合体,加快实现企业智能化改造诊断服务全覆盖,完善小微企业园布局,扩展优化小微企业发展空间。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传统产业绿色发展,积极创建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特色小镇。各区、县(市)及市直开发区要加强指导,统筹协调,加大对先进典型的扶持和宣传,以点带步提升绿色制造水平,引领产业绿色转型。纺织印染、化工、金属加工三大传统制造业和黄酒、珍珠两大历史经典产业绿色化、智能化改造,到2025年,四大战略新兴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占比达50%以上;在打造好集成电路、现代医药、新材料“万亩千亿”平台基础上,新建高端装备“万亩千亿”平台,成为更具品质的长三角南翼先进智造基地、更具特色的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示范区、更具效益的集群制造培育发展先行地。

(3)推动生产过程清洁化高效化

开展静脉产业示范城市创建。加快绿色金融工作,助推绿色工厂和绿色工业园区建设。推进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开展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设。以传统产业为重点全面推广高效节能节水环保技术和装备,强化清洁生产审核,降低废水排放总量及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污染物排放强度,大幅提高重点行业资源产出率。大力实施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产业发展项目,推行企业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分行业认定绿色工业产品。加快光伏太阳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和推广,推进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到202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及排放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4.高品质提升现代生态服务业

立足生态优势,大力培育生态经济,把生态要素作为生产要素,使生态环境变成现实生产力。对生态资源的产业化经营,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路径。发展生态节能环保服务业,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打造绿色生态牌,发挥比较优势,将绿水青山转化为现实消费品。

(1)加快推进全域生态旅游

融合发展生态保护与旅游产业,依托会稽山国家森林公园等自然景观、诸暨米果果小镇等田园景观、大禹陵景区等历史文化景观,重点打造浙东运河、浙东唐诗之路和古越文明文化带,统筹推进阳明故里、鲁迅故里、周恩来纪念馆等一批历史、红色教育旅游项目建设,分类推进浙东唐诗名城、绍兴古城、黄酒小镇等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景区城、景区镇、景区村创建,做精“四季仙果游”“香榧休闲游”“兰花茶乡竹林游”等一批集生态农业、康养运动、休闲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区、示范线,充分发挥绍兴大量海外乡贤的影响融入国际旅游全球格局,扩大南宋文化、阳明心学、书法、黄酒等绍兴文化标识影响力,全力打造具有国际风度、中国气派、江南特质的国际文化会客厅和长三角最佳旅游目的地,为人民提供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高品质生态旅游体验。

(2)高品质发展生态康养业

创新发展慢性疾病、健康养身、度假养老等现代服务业新业态,致力构建结合智慧医疗、养老综合改革、健康旅游,融合观养、疗养、文养、动养、住养和食养为一体的“生态康养”产业体系,重点在环境优美的山区、风光旖旎的河湖岸线打造诸暨 “云溪九里”浙江文旅康养小镇、嵊州·中国唐诗之城等“生态+医养”“文旅休闲+康养”基地,形成可复制的生态康养产业发展经验和模式。大力发展全民健身服务业,打造户外运动体验服务全产业链条,丰富体育用品和服务供给。

(3)培育新型生态服务业

围绕绍兴市特色优势产业,打造绿色技术咨询、检验检测和人力资源等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特色小镇等服务业高能级平台,积极培育集绿色创意农业、生态情景体验、绿色科技教育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新业态,鼓励绿色文化动漫产业等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支持绿色产品设计、开发绿色金融工具和产品、深化绿色保险服务创新,加快提升绍兴市作为旅游目的地功能、环境、产品、营销、管理和服务的现代化水平,推动新型服务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加速器。促进绿色公共服务加快发展,推广环境医院、环保管家和环境顾问等第三方生态环境治理服务,探索统一规划、统一监测、统一治理的一体化服务模式,提升印染、化工、矿山等行业环境治理水平。借助大数据推进快递包装业绿色发展,培育壮大高端增值、智慧便捷、绿色高效的现代物流产业。

(二)以提高效率为核心,健全循环发展体系

实施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升级版,全面推广循环型生产方式,着力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的循环链接,推动城市废弃物分类回收与资源化利用,构建完善循环发展体系。

1.强化能源资源高效利用

(1)加强节能和能效管理

优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一方面突出控“落后”,加快倒逼高耗能、高耗煤落后企业、产能、设备的淘汰和退出;另一方面突出保“先进”,将有限的能耗指标用于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先进水平的优质项目,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结构优化互驱共进,实现能源消费结构向绿色高效转型。建立重大项目能耗准入评估机制,探索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实行能耗指标单列,严格涉煤项目准入,鼓励使用洁净煤和高热值煤,支持工业企业实施传统能源改造,鼓励重点用能企业建设能源管控中心,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有序推进天然气利用,提高城乡居民天然气覆盖率,推动钢铁、化工等企业用于城市集中供暖,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厂污泥能源化利用。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4.3%左右。

(2)加强节水和非常规水资源利用

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抓好农业节水增效,推进工业节水减排,加强城镇节水降损,全面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加强再生水、雨水等其他类型非常规水源利用,将非常规水强制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到2025年,用水总量控制在21.5亿立方米以内。

(3)加强土地资源高效利用

加大存量盘活挖潜力度,推动低效土地地再开发再利用,推进城市、乡村、园区有机更新,实现土地利用综合评价体系对工业企业和服务业重点行业企业的全覆盖,建设一批“亩产论英雄”示范园区,推动“标准地”改革扩面提升。

2.深入推进资源循环利用

研究建立静脉产业示范城市和以固体废物减量化和循环利用率为核心指标的“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并与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衔接融合。高水平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与再生资源利用“两网融合”,实现城市废弃物分质化高值化规模化利用。加强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城市污泥、农林废弃物等低值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基本实现固体废物零排放、零填埋。促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实现能源共享、中水回用和固废协同处置,鼓励新昌、嵊州建设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城市(基地)。

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提质升级。大力推广“互联网+”资源回收利用模式,推进线上线下分类回收融合发展,规范梯级利用、回收拆解、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畅通全生命周期资源循环。以电器电子产品、汽车产品、动力蓄电池、铅酸蓄电池、饮料纸基复合包装物、轮胎等为重点,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

推进再利用和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鼓励再制造关键工艺技术装备研发应用与产业化推广,发展高端智能再制造,规范发展专业化再制件回收企业,建立再制造产品质量保障体系,支持退役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梯级利用和再利用。

(三)以绿色智慧为方向,推进基础设施升级

加快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大力推广绿色建筑,构建完善绿色、低碳、智慧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体系,推进基础设施绿色智慧升级。

1.推动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

优化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布局,进一步提高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标准和运营效率。持续推进雨污分流,提高管网收集能力;以环境敏感区域为先行和重点,加快推进全省城镇污水处理厂清洁排放标准技术改造;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标准化运维,推进氮磷养分拦截沟建设。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完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推进海绵型道路与广场建设和运营,构建海绵型绿地系统。到2025年,城镇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85%,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8%,设区市和县级市建成区50%以上的面积、其他县城建成区3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

2.大力推广绿色建筑

深入推动绿色数据中心认证,以各区、县(市)行政中心为试点,引领公共机构、绿色数据中心的建设。积极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采用高效保温墙体材料和节能门窗,实施配电、空调、采暖、机房、电梯、饮用水设备等重点耗能设备的节能挖潜改造。建成全市能耗监测总平台,实现各区、县(市)行政中心能源资源消费数据的上传和互联。

以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全国试点工作为契机,引导新建建筑和改扩建建筑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设和运营,提高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的绿色建筑星级标准要求。加强技术创新和集成应用,推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新型绿色建造方式,提高绿色建材应用比例,积极引导超低能耗建筑建设。建立健全绿色建筑全流程监管体系,开发建设政府投资项目绿色建材应用监管平台。不断提高绿色建筑比例,将绿色建筑等级、装配式建筑建造和住宅全装修等控制性要求纳入土地出让合同。加强绿色建筑运行管理,定期开展运行评估,积极采用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引导用户合理控制室内温度。到2025年,全市城镇新建(民用)建筑(农民自建住房除外)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100%,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取得积极成效。加强建设项目绿色建筑质量验收环节管理。

3.健全绿色交通体系

积极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化,优化城市路网配置,提高道路通达性。在公共交通、中短途客运、物流运输、出租车行业、城镇公共事业车辆(垃圾运输、洒水等)等领域,分步骤推广应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使用。加快充电桩、加气站等设施建设,有效削减道路交通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提升交通服务水平,实施旅客联程联运,提高公交供给能力和运营速度,推广电子站牌、一卡通、移动支付等,改善公众出行体验。提升城市交通管理水平,优化交通信息引导,加强停车场管理,鼓励公众降低私家车使用强度,规范交通新业态融合发展。到2022年,创建绿色出行示范城市,力争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0%以上,绿色出行服务满意率不低于80%。

(四)以创建行动为抓手,推行绿色生活方式

1.完善绿色采购制度

全面落实绿色采购政策,促进绿色产品采购向标准化、规范化、法制化发展。完善绿色产品清单,扩大清单范围,健全标准体系,使绿色采购目标具体化、标准统一化、目录明确化。加强绿色采购监管力度,严格执行政府对节能环保产品的优先采购和强制采购制度,扩大政府绿色采购范围,提高政府绿色采购规模,在现有节能环保产品的基础上增加循环、低碳、再生、有机等产品政府采购。鼓励国有企业、其他企业自主开展绿色采购。

2.培育绿色消费理念

构建生态文明意识教育体系,加强全民生态科学知识教育和普及,开展资源环境基本国情教育,提高全民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意识。广泛推进主题宣传,深入实施节能减排全民行动、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把绿色消费纳入全国节能宣传周、科普活动周、全国低碳日、环境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建立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公众参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并采取奖惩制度。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完善居民社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广绿色居住,减少能源消耗,鼓励低碳出行,支持发展共享经济,鼓励个人闲置资源有效利用。

区、县(市)分别培育建设若干个省级未来社区试点项目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的人民社区,是围绕社区全生活链服务需求,以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为价值坐标,以和睦共治、绿色集约、智慧共享为内涵特征,以未来邻里、教育、健康、创业、交通、低碳、建筑、服务和治理等九大场景创新引领未来生活方式变革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

3.倡导绿色消费模式

制定和完善绿色消费指南,抵制过度消费、奢侈消费、浪费资源能源等行为。强化企业绿色管理,实施绿色生产,提供绿色产品,营造良好绿色消费支持环境。鼓励公众转变传统消费方式,强化公众消费意识,在消费时尽量选择绿色商品,实现消费可持续性。提倡绿色包装,加大市场监管和打击力度,大力整治过度包装行为。全面禁止不可降解塑料袋使用,严格限制一次性消费品使用,推进塑料垃圾污染防治。

(五)以改革创新为引领,激发绿色发展动能

1.深化绿色发展体制改革

加快构建以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为核心的“两山”转化评估体系,制定县域GEP核算地方标准,依托市域空间数字化治理平台构建全市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一张图”系统,试行GEP核算监测,开展我市的“两山银行”试点。选定践行“两山”理念综合改革创新试验区、特别生态功能区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构建生态资源变资产资本的平台、体系和机制。

探索绍兴“两山”理念综合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确定绍兴试点地,落实试验区总体方案。加快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强县扩权、美丽标准体系等重点改革,确保形成阶段性成果。

2.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1)培育绿色技术创新主体

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绿色技术创新,在绿色技术领域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企业在绿色技术领域培育建设一批研究中心、创新中心或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鼓励创新基地面向公众开放研究成果和数据。推进“产学研”全面深度融合,支持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合作共建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机构,加快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建立“产学研”联盟,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提高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快绿色技术创新基地培育。

(2)强化绿色技术创新导向

强化对重点领域绿色技术创新的政策支持。在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保护与修复、城乡绿色基础设施、生态农业等领域加大技术和政策支撑,推动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关键核心绿色技术,切实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加强绿色技术标准引领。实施绿色技术标准修订专项计划,明确重点领域标准修订。强化绿色技术通用标准研究,在生态环境污染防治、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城市绿色发展、新能源、能耗和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等重点领域制定一批绿色技术标准,明确绿色技术关键性能和技术指标,开展绿色技术效果评估和验证。

(3)推进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转化

建立健全绿色技术转移转化市场交易体系,通过市场手段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建立健全市场管理制度,规范市场秩序。加强绿色技术交易中介机构建设,规范绿色技术创新中介机构管理,培育一批绿色技术创新第三方检、评价、认证等中介服务机构。完善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机制。落实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政策措施,支持首台(套)绿色技术创新装各示范应用,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

(4)优化绿色技术创新环境

强化绿色技术知识产权保护与服务。健全绿色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在绿色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各环节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开展打击侵犯绿色技术知识产权行为专项行动,建立绿色技术侵权行为信息记录,将有关信息纳入公共信用共享平台。加强绿色技术创新金融支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合理确定绿色技术贷款的融资门槛,积极开展金融创新,支持绿色技术创新企业和项目融资。强化科技人才保障。加强绿色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加快绿色技术相关学科专业在高校的设立,持续深化绿色领域新工科建设。

(5)加强绿色技术创新对外合作

加大绿色技术创新对外开放力度。紧抓“一带一路”倡议等战略契机,把握大湾区建设战略机遇,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绿色技术,鼓励国际绿色技术持有方通过技术入股、合作设立企业等方式,推动绿色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落地,强化多国际绿色技术的产权保护。深化绿色技术创新国际合作。积极促进绿色技术创新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推进建立绿色技术创新联盟等合作机构,举办博览会、论坛等形式积极传播绿色技术创新理念和成果,强化绿色技术创新国际交流。

3.完善绿色发展政策体系

(1)健全绿色发展法规标准体系

围绕大花园建设,开展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和标准体系建设。推进生态补偿、环境监测、生态公益林管理、节约用水、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及环境保护综合性条例等有法规和规章的制(修)订工作。推动消费品能耗、包装和垃圾分类、资源循环利用、绿色出行等标准制定。完善绿色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加强生态农业、森林城市等领域标准研制。加快制定一批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能耗和环境准入标准,完善“区域能评+区块能耗标准”和“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模式。支持社会团体研究制定绿色发展领域的团体标准。

(2)优化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落实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用途管制为手段,对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的行使加以限制,以解决无序开发、过度开发的问题。强化生态环境空间管控,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清单等生态环境“三线一单”空间管控体系。

系统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快整合构建绍兴自然保护地体系,创新自然保护地建设发展机制,实现各产权主体共建保护地、共享资源收益,建立健全特许经营制度。

(3)完善绿色发展经济政策

完善资源公平交易、有偿使用和全面节约的制度。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使价格信号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供需格局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探索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完善助力绿色产业发展的价格、财税、投资等政策。深化林权、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水权等配置方式改革,全面深化水价改革,推动水资源税改革。建立生态产品标准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提升生态产品质量认证和附加值。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资金投入向污染防治攻坚战倾斜的机制。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奖惩机制、绿色发展财政奖补机制,完善主要污染物排放财政收费制度,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实行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资金与“绿色指数”挂钩分配制度。

(4)健全绿色发展监管机制

完善督察、交办、巡查、约谈、专项督察机制,加强督察队伍能力建设,实行环境监察专员制度,不断提高督察效能。建立健全以亩产排污强度为基础的环境准入制度。积极推进企业投资项目能耗“标准地”改革,建立完善行业单位能耗增加值“标准地”准入标准。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模式创新,强化排污者责任。加强与同边区域协同,有效监管污水排放,打赢杭州湾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战。深入推进大气污染协同防治、进一步完善区域环保合作机制。

建立和完善鼓励公众监督的社会机制。要及时准确地公布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各类信息,鼓励群众和社会组织参与对各种破坏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监督、举报、诉讼。

(5)严格绿色发展考核评价问责机制

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完善涵盖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环境质量、生态保护、增长质量、绿色生活、公众满意度的绿色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激励各级政府推进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约束和导向。要建立和完善政府内部自上而下的纵向问责制度,通过行政问责,落实绿色发展责任。健全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同时要建立和完善群众、社会组织和媒体积极监督的横向问责制度,落实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

加快建立和完善能充分反映资源消耗、环境损害和生态效益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执法,依法严厉惩处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使破坏环境的直接责任人承担法律责任。

四、保障体系建设

(一)强化组织领导,健全机制体制

各县(市、区)政府是绿色发展“十四五”规划实施的责任主体,要把规划的目标、指标、任务、措施和重大支撑工程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规划执行情况作为地方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评价的重要内容。各有关部门应加强协调配合,按照职责分工开展相应工作,针对规划目标和各项任务分解落实,制订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年度工作任务和部门职责分工,确保任务到位、项目到位、资金到位、责任到位,确保规划全面实施。

(二)强化资金保障,拓宽投入渠道

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提高发展绿色产业资金奖励补助基金。探索多元化融资渠道。金融机构应对绿色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金融支持;积极引导社会金融信贷支持,建立完善促进绿色发展的投融资机制;鼓励企业和园区利用外资,主动开展产业对接、合资合作,大力发展国际化、外向型循环经济。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境内外股票上市等方式筹集资金。

(三)强化技术保障,加快体系成形

加强科研,促进技术利用,提升生态循环、节能环保领域的效益;推动相关技术的攻坚,降低新技术成本,解决一批影响部分绿色发展普及的技术难题,加速体系形成;加强与科研单位合作,“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建立研用互通、支撑引领的研发推广体系。

(四)强化舆论保障,动员全民参与

加大生态文明理念和绿色发展宣传力度,加强对绿色生活方式的推广,积极宣传规划目标及主要任务和工程,增强民众对绿色发展的参与感,强化绿色发展在民众心中的重要性,同时也鼓励公众对规划实施进展进行监督。通过完善技术传播途径和技术服务体系,促进企业之间技术推广应用。依托“无废城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低碳城市等示范试点创建工作,深入开展环境保护、节能减排行动,倡导绿色消费新风尚,形成文明、节约、低碳、环保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按年度对规划进展情况进行公开,就重点公众关切的问题接受质询并进行解答。畅通投诉渠道,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有机互动的绿色发展机制。



附件

绍兴市绿色发展“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表

序号

项目类别

项目名称

建设规模和内容

建设期限

总投资)(万元)

项目业主

责任单位

1

水利工程

杭州湾南翼平原排涝及配套工程

治理河道长度6.1千米, 新增镜湖水面面积1467亩

2022-2027

509500

绍兴市镜湖综合保护投资建设有限公司

镜湖开发办

2

水利工程

浙江省镜岭水库工程

新建大型水库,总库容2.83亿立方米

2024-2035

1710000

待定

待定

3

水利工程

绍兴市海塘安澜工程

提标加固海塘 20.71千米,新建海塘3.2千米,防御标准300年一遇。其中越城区提标加固海塘2.18千米;柯桥区提标加固海塘5.85千米;上虞区提标加固海塘10.32千米,新建海塘3.2千米;市本级提标加固海塘 2.36千米

2022-2028

481700

浙江滨海新区开发投资有限公司、绍兴市柯桥区水利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绍兴市上虞区安澜工程管理有限公司、绍兴市曹娥江大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越城区人民政府、柯桥区人民政府、上虞区人民政府、市水利局

4

水利工程

浙东运河综合整治工程

实施浙东古运河生态改造,包括岸线整治、文化布展、整体融合大运河文化带提标,带动周边区域水环境提升

2024-2029

125000

越城区水利局、柯桥区农业农村局、上虞区水利局

越城区人民政府、柯桥区人民政府、上虞区人民政府

5

水利工程

绍兴市汤浦水库扩容工程

通过对汤浦水库大坝进行加高或在汤浦水库周边新建、扩建调蓄水库,或通过引水增加汤浦水库入库水量,或汤浦水库清淤扩容等形式,提高汤浦水库供水保障能力

2023-2026

120000

绍兴市汤浦水库有限公司

市原水集团

6

水利工程

绍兴市新三江闸排涝配套河道拓浚工程(越城片)

治理河道长度63.3千米,新建护岸28千米

2017-2023

261682

绍兴市越城区浙建投资有限公司

越城区人民政府

7

水利工程

绍兴市马山闸强排及配套河道工程

新建强排泵站规模200立方米每秒,整治河道长度8.33千米,连通整治河、湖岸线87.29千米

2018-2023

221867

绍兴袍江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绍兴市越城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绍兴市河道综合整治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越城区人民政府

8

水利工程

绍兴市袍江片东入曹娥江排涝工程(二期)

治理河道14千米,新增强排流量60立方米每秒

2020-2025

110000

绍兴袍江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越城区人民政府

9

水利工程

越城区中心湖南岸、北岸水利排涝工程、绍兴滨海产业集聚区核心区水利配套二期工程)

越城区中心湖南岸、北岸水利排涝工程:建设总用地面积1222.7亩,按照城市品牌生态公园的标准和要求建设,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绿化、景观、桥梁及管线照明等配套工程。绍兴滨海产业集聚区核心区水利配套二期工程:整治河道6条,总长5.46千米,新建护岸约10.98千米,建河道两侧护岸和绿化。

2020-2023

133649

浙江滨海新区开发投资有限公司

滨海新区管委会

10

水利工程

新三江排涝(梅南路南侧区块水利及环境提升)镜湖直江及官渡路以东片项目

治理镜湖直江河道长度3.27千米;治理官渡路以东区块河坎4.8千米,绿化景观19万平方米,清淤54万立方米,并配套相应管线和景观亮化等。

2019-2026

210472

绍兴市镜湖新区开发集团有限公司

镜湖开发办

11

水利工程

绍兴市区河湖综合整治工程(柯桥区防洪排涝二期工程+柯桥区西小江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上虞区虞北平原崧北河综合治理工程+上虞区一江两岸景观工程三期+上虞区曹娥街道建成区河道综合整治工程)

柯桥区防洪排涝二期工程:对兰亭江、型塘江、夏履江、若耶溪等柯桥区重要行洪排涝河道进行综合治理等;柯桥区西小江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综合治理西小江24千米;上虞区虞北平原崧北河综合治理工程:拓浚并延伸崧北河,长10.1千米,加固二线海塘11.1千米等;上虞区一江两岸景观工程三期:曹娥江两岸(四环大桥~五甲渡大桥段)涉水景观工程建设;上虞区曹娥街道建成区河道综合整治工程:水系沟通、河道清淤、砌石护岸等

2020-2027

434300

柯桥区农业农村局、上虞区水利局

柯桥区人民政府、上虞区人民政府

12

水利工程

绍兴市新三江闸排涝配套河道拓浚工程(柯桥片)

治理河道长度约30千米,拆迁15万平方米

2023-2027

260000

柯桥区农业农村局

柯桥区人民政府

13

水利工程

诸暨市安华水库扩容提升工程

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进行水库扩容及水库周边环境提升

2023-2035

1220000

诸暨市水利局

诸暨市人民政府

14

水利工程

诸暨市浦阳江治理三期工程

改造堤防67.73千米

2022-2025

250000

诸暨市水利局

诸暨市人民政府

15

水利工程

诸暨市陈蔡水库加固改造工程

主坝及副坝坝顶、护坡、防渗结构加固改造,泄洪闸闸门及输水隧洞改造等

2020-2023

100000

诸暨市水利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诸暨市人民政府

16

水利工程

嵊州市三溪水库工程

总库容3131万立方米,防洪库容1685万立方米

2022-2027

355000

嵊州市水利水电局

嵊州市人民政府

17

水利工程

嵊州市曹娥江流域防洪能力提升工程(东桥至丽湖段)

治理总长度15千米,澄潭江右岸和新昌江左岸全长约11.5千米防洪堤提标至50年一遇,澄潭江和新昌江汇合口到东桥段右岸约3.5千米堤防综合整治。

2022-2025

130000

嵊州市水利水电局

嵊州市人民政府

18

水利工程

新昌河湖综合治理工程(新昌县澄潭江干流(蔡家-社古大桥段)综合治理+新昌县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和美丽河湖工程+新昌江长诏村至王泗洲村段河道治理工程)

新昌县澄潭江干流(蔡家-社古大桥段)综合治理:治理河道长约10.2千米,新建20年一遇堤防5.17千米,10年一遇堤防5.04千米,新建护岸2.72千米,改建堰坝4座及文化节点打造和滩槽整治;新昌县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和美丽河湖工程:每年5千米农村河道、村域水域进行综合整治,建设美丽河湖和美丽乡村河湖;新昌江长诏村至王泗洲村段河道治理工程:治理河道长度约8.1千米,新建10一遇堤防4.81千米,新建护岸2.56千米,沿河堰坝进行生态化改造

2021-2025

73762

新昌县水利局

新昌县人民政府

19

环保工程

绍兴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建设

提升社区站点建设层次,规范分拣初加工中心运行管理,建设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及有关项目品种处理利用企业

2021-2025

20000

市供销总社、各区县市政府

市供销总社

20

环保工程

绍兴市大坞岙生活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项目

在大坞岙垃圾填埋场现状红线范围内进行垂直防渗阻隔、堆体整治和稳定控制、封场和景观绿化、渗透液处理、臭气控制、地表水导排系统、道路工程、长期安全监控与稳定评估等

2019-2021

18901

绍兴市环境产业有限公司

市公用事业集团

21

环保工程

绍兴市建筑渣土资源化利用中心项目

项目计划用地200亩,分二期实施(其中一期100亩;二期100亩)。项目建成后将形成集建筑渣土资源化利用、道路废料资源化利用、建筑泥浆处置与利用于一体的综合性资源化利用中心,打造省内资源化利用示范标杆

2021-2025

30000

绍兴市城投再生资源公司

市城投集团

22

环保工程

城投建筑新材料(再生)综合批发市场项目(一期)(“无废城市”研发展示中心)

项目计划用地24亩,新建建筑新材料(再生)综合批发市场综合研发大楼及后勤保障用房等,总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建设成为集再生建筑新材料研发展示和销售于一体的综合市场,并作为绍兴市“无废城市”建设对外宣传的窗口

2021-2023

10000

绍兴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市城投集团

23

环保工程

绍兴交投绿色循环建材生产基地项目

项目计划用地300亩,建筑面积约7万平方米,受纳渣土规模60万方/年,建设弃土制砖、污染土壤处理中心

2020-2021

29000

市交投集团

市交投集团

24

环保工程

浙江豪宇生态科技基于高温热解技术的年产3万吨生物炭绿色植物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

项目计划用地46.67亩,建设规模为日处理绿色植物废弃物600吨,年处理量为18万吨的综合利用项目,新建车间、仓库、堆场、办公综合楼、产品深加工中心、研发中心等总建筑面积约4.2万平方米,项目购置炭化成套设备、混合气体循环利用系统、炭基肥生产装置、水循环冷却系统、汽车衡、变压器、粉碎机、空压机、行车、铲车、装载车、皮带输送机、运输汽车、消防设施、办公设施、生活设施、质量检测设备、科研设备等设备设施共76余台(套)

2020-2022

30000

浙江豪宇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滨海新区管委会

25

环保工程

绍兴市植物园

选址范围东至解放路,北至329国道,南至于越路,西至现状河道,总面积约134.64公顷。现状用地中,基本农田29.3公顷,一般农田40.0公顷,农村居民点29.0公顷,山体及自然保留地26.9公顷,水域9.4公顷

2022-2024

400000

绍兴市镜湖综合保护投资建设有限公司

镜湖开发办

26

环保工程

绍兴市污水综合处理改扩建项目(越城区整合集聚印染企业江滨水处理12万吨/日污水处理工程+绍兴水处理发展有限公司工业废水深度处理工程+上虞区5万吨/日工业污水处理异地扩建项目+诸暨市污水处理厂清洁排放提升改造)

越城区整合集聚印染企业江滨水处理12万吨/日污水处理工程:1建设12万吨/日污水处理厂一座,建设污水厂DN1200出水管约3千米;绍兴水处理发展有限公司工业废水深度处理工程:新建60万吨/日规模的工业废水深度处理工程;上虞区5万吨/日工业污水处理异地扩建项目:建设5万吨/日工业污水处理厂一座及进出配套管道;诸暨市污水处理厂清洁排放提升改造:新建处理能力3万立方米/日的山下湖污水厂、处理能力3.6万立方米/日的牌头污水厂,实施诸暨市污水治理专项工程,新建城南、城西延伸及暨南街道、大唐街道等周边地区的污水管网及泵站

2020-2025

268100

柯桥区人民政府、上虞区人民政府、诸暨市人民政府

柯桥区人民政府、上虞区人民政府、诸暨市人民政府

27

环保工程

柯桥区建筑垃圾管理和资源化利用项目

项目计划用地50亩,新增建筑垃圾(装修垃圾、园林垃圾、大件垃圾)资源化利用处置中心

2021-2022

20000

柯桥区建设局

柯桥区人民政府

28

环保工程

上虞区城市资源再生利用绿色综合体(杭州湾)

项目计划用地40亩,建设建筑垃圾、园林垃圾、大件垃圾资源化处置中心

2020-2021

12000

上虞区环卫集团

上虞区人民政府

29

环保工程

诸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工程

提升改造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对纳入污水处理厂收集范围内的区域进行农村生活污水管网及泵站建设

2021-2025

166000

诸暨市人民政府

诸暨市人民政府

30

环保工程

诸暨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一期)

计划一期用地68.8亩,设计处置能力60万吨,主要对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筑垃圾进行处理再利用,新建厂房、设备等

2020-2021

17000

诸暨市建设局

诸暨市人民政府

31

环保工程

嵊州市城区雨污水分流应急改造工程

项目一期对东南路、长春路、南马路、环城北路、中医院路、新北街、艺术村道路及环城北路(迎恩府段)、相公殿北路(剡城路以北)等雨污分流改造,涉及新宅里、艇湖别墅区、剧院路南侧小区、绿都花苑、锦和家园、文昌苑、阳光公寓等小区

2021-2025

98900

嵊州市建设局、城投集团

嵊州市人民政府

32

环保工程

嵊州市城乡生活垃圾分类

布置垃圾收集容器1200个,垃圾集置点361个,垃圾分类宣传栏500个,厨余就地处理设施1个,垃圾收集车辆120辆,转运车辆35辆;新建中转站8个,改造中转站9个;建设4处终端处理设施等

2021-2025

78000

嵊州市建设局

嵊州市人民政府

33

环保工程

嵊州市水联污泥处理有限公司800T/d污泥干化焚烧处理工程

项目计划用地30亩,建筑面积约9700平方米,设计规模为新建日处理800吨污泥干化焚烧处理厂一座,采用干化流化床焚烧工艺。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主体设备及工艺、主厂房、综合水泵房、门卫等,以及水池、冷却塔、渣库、灰库、烟囱、道路、绿化、排水管道、边坡治理等附属配套

2020-2022

26179

嵊州市水联污泥处理有限公司

嵊州市人民政府

34

环保工程

新昌县建筑垃圾、大件垃圾综合利用项目

项目计划用地79.4亩,建筑面积105900平方米,以生活及河道淤泥、煤渣、建筑垃圾、页岩为原材料生产非粘土烧结多孔砖以及建筑垃圾、大件垃圾处理系统

2019-2021

28909

新昌县城投集团

新昌县人民政府

35

能源工程

杭甬复线(绍兴段)

管线自杭州至宁波,管道长约190千米,管径暂按DN1000,压力暂按10兆帕,绍兴段长约35千米

2021-2025

40526

浙江浙能天然气管网有限公司

柯桥区人民政府、上虞区人民政府、滨海新区管委会

36

能源工程

舟山-宁波-绍兴-杭州-湖州成品油管道(舟山-宁波-绍兴成品油管道+绍兴-杭州-湖州成品油管道)

舟山-宁波-绍兴成品油管道:管道起自舟山鱼山岛,经宁波海域,至宁波镇海登录后,经慈溪、余姚、上虞、滨海新城至绍兴越城区东湖油库,线路总长约210千米,配套建设宁波油库和绍兴油库,绍兴段约48千米;绍兴-杭州-湖州成品油管道:管道起自绍兴油库,途经上虞、滨海新城、柯桥、大江东、海宁、桐乡、余杭、德清、吴兴区至湖州苏台山油库,线路总长约150千米,配套建设杭州、海宁、湖州油库,绍兴段约33.1千米

2022-2024

145000

浙江浙石油储运有限公司

越城区人民政府、柯桥区人民政府、上虞区人民政府、滨海新区管委会

37

能源工程

十四五110kV电网项目(新建、扩建)

新建:新增变电容量436.7万千伏安,新建线路长路584.61千米;扩建:新增变电容量72万千伏安,新建线路长路15.13千米

2020-2025

2871395

国网绍兴供电公司

绍兴电力局

38

能源工程

浙江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环网工程

新建1000千伏宁绍特高压站,新增1000千伏交流线路100公里

2021-2025

600000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

绍兴电力局

39

能源工程

十四五35kV及以下配网电网项目

新增变电容量139.95万千伏安,新建线路长路4731.68千米

2021-2025

468400

国网绍兴供电公司

绍兴电力局

40

能源工程

十四五220kV电网项目(新建、扩建)

新增变电容量384万千伏安,新建线路长路475.95千米;新增变电容量24万千伏安,新建线路长路53.55千米

2020-2025

237772

国网绍兴供电公司

绍兴电力局

41

能源工程

十四五500kV以上输变电工程

诸暨变扩建第三台主变,新增变电容量100万千伏安;春晖变扩建第四台主变,新增变电容量30万千伏安,新增线路长度13.5千米;古越变扩建第三台主变,新增变电容量100万千伏安;实施绍兴换流站调相机应用工程;实施宁绍特高站500千伏送出工程

2020-2025

104300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

绍兴电力局

42

能源工程

镜湖直流配电网

建设镜湖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以构建区域性交直流混合配电网为重要载体,带动电力电子、核心设备、直流家电等产业链发展,计划建设2组全柔性直流配电网和2组交直流混合柔性双环网

2021-2025

30000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

绍兴电力局

43

能源工程

绍兴市区给排水、燃气配套管网及设施设备提升改造工程

配合市区开发建设(电子集成小镇、保税区、镜湖区域等),新建泵站约14座、管网约208公里,及设施设备提升改造

2021-2025

151600

市水务产业公司、市燃气产业公司、绍兴柯桥中国轻纺城管道燃气有限公司

市公用事业集团

44

能源工程

绍兴市区能源站及配套管网工程

一期建设博物馆、绍兴北站、中心广场、人民医院4座能源站,设计总供冷负荷约162.56兆瓦,供热负荷约97.54兆瓦;二期拟规划建设6座能源站,位于站前活力区、科研孵化区及环湖核心区,规划预测设计总供冷负荷为156.32兆瓦,供热负荷为88.99兆瓦

2020-2030

131291

绍兴市公用新能源产业有限公司

市公用事业集团

45

能源工程

绍兴市区天然气门站及连接线工程

项目计划用地约211亩,天然气杨汛桥、马鞍、壶瓶山及东门站,九岩、北十路、北十二路调压站等建设,高中压管线环网建设,管线约110公里

2019-2027

117300

绍兴天然气投资公司

市公用事业集团

46

能源工程

绍兴市区应急调峰储备设施工程

项目计划用地130亩,LNG、LPG储备设施建设

2024-2027

23000

绍兴天然气投资有限公司、绍兴市燃气产业有限公司

市公用事业集团

47

能源工程

萧山-义乌线(绍兴段)

萧山-义乌,管道长约119千米,管径DN800,压力6.3兆帕,绍兴段约67千米

2019-2021

80000

浙江浙能天然气管网有限公司

诸暨市人民政府

48

能源工程

甬绍干线东段(绍兴段)

宁波-新昌,长约140千米,管径DN1200,压力暂按10兆帕,绍兴段约31.7千米

2021-2025

103232

浙江浙能天然气管网有限公司

新昌县人民政府

49

产业工程

绍兴黄酒小镇开发项目

项目总建筑面积超100万平米,围绕花雕里、越红里、溇台里三大板块进行开发建设,以“世界级黄酒品牌标杆、中国黄酒文化复兴高地、中国黄酒产旅数字融合典范”为总体目标,激活“酒经济、旅经济、夜经济”,再现“醉里水乡、戏里水乡、梦里水乡”的生动场景

2021-2025

3200000

北京融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深融文旅投资(深圳)有限公司

越城区人民政府

50

产业工程

柯桥黄酒小镇(湖塘片)建设项目

项目规划总面积3.4平方公里,建设旅游服务设施、鉴湖水生态田园、酒文化生态绿道、黄酒特色村、生态文化创意园、黄酒养生基地等

2015-2022

400000

会稽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等

柯桥区人民政府

51

产业工程

诸暨市珍珠小镇5A级景区创建工程

项目总面积13.57平方公里,包括白塔湖旅游码头、摩天轮公园、大地灯光秀、雷迪森庄园酒店、生态蚌塘、珍珠堤、骑行绿道以及5A旅游区标准化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

2019-2023

200000

诸暨市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

诸暨市人民政府

52

基建工程

诸暨市美丽城镇建设项目

新建道路及雨污水配套设施,进行三联线、停车场、文化礼堂、珍珠小镇基础设施配套改造、人居环境提升改造、商贸服务集成中心建设、四好农村路建设等

2021-2023

101500

诸暨市人民政府

诸暨市人民政府

53

基建工程

中心城区生态廊道建设工程

三环线内沿主要道路、河道、山体等建设生态廊道,以多种绿道形式串联区域内重要节点,并布置驿站

2021-2030

100000

属地(街道)各单位

诸暨市人民政府

54

产业工程

诸暨市中草药全产业链建设

在浬浦、陈宅等地,规划种植紫苏、半夏、芍药、益母草、霍山石斛(米斛)等中药材2万亩,开展中药深加工,建设科研中心、中草药科普、种植展示馆和休闲观光园

2020-2025

100000

诸暨禾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诸暨市人民政府

55

基建工程

嵊州市美丽城镇项目

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嵊州市美丽城乡建设、土地综合整治等两大工程,共计15个子项目,具体包括道路改造提升3.6万平方米、立面整治提升81.08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10.64万平方米、景观绿化提升63.36万平方米、新建绿道9.28万平方米、强弱电入地4.47万米、雨污水改造9.86万米、改善城乡环卫设施39个、垃圾分类收集处置网提升14.2万平方米、停车场2120平方米、美丽河湖创建5.3万平方米、堤岸改造1500米

2021-2025

1979000

嵊州市人民政府

嵊州市人民政府

56

产业工程

嵊州温泉养生小镇

规划总面积3.55平方公里,包括狮子山旅游养生综合体、绍兴温泉城,按照产业、旅游、文化和商住相融合的总体要求,建设酒店集群、温泉养生、水上乐园、户外运动、文化旅游、休闲养老等功能区块,着力打造“以温泉养生、文化体验为主导,兼具观光游览、运动康体、诗意憩居等功能”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2013-2024

220000

绍兴中翔旅游投资有限公司

嵊州市人民政府

57

产业工程

康养小镇项目

在新昌县沃洲镇西山村(天姥阆苑养生谷)内,建设商业街、国际幼教、养老社区等内容,打造集健康、教育、产业、商业、物业五大生活服务平台,构建自循环的小镇生态圈

2021-2025

200000

宁波恒威地产控股有限公司

新昌县人民政府

58

产业工程

连尚(新昌)互联网生态小镇

项目计划用地约255亩,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主要包括:研发中心、培训中心、研发办公、创业大厦、人才公寓等

2019-2023

100000

浙江连尚科技有限公司

新昌县人民政府

59

产业工程

浙江三花生态农业园项目

项目计划用地1418亩,建设三花绿色农业生态园,主要包括农业种植养殖工程和农业休闲综合体工程

2021-2025

100000

三花控股

新昌县人民政府






分享: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