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建设诗路文化带是全面展示浙江诗画山水、推进美丽浙江和文化浙江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的重要举措。为宣传推广各地推进“四条诗路”建设的实践探索,“浙江发改”特推出“诗路文化建设典型经验”专题,以供参考。
绍兴作为“唐诗之路”的首倡地和精华地,近年来认真贯彻落实文化浙江和全省大花园建设决策部署,坚持以遗迹遗存为纽带,以晋唐心印为文脉,推动“点线面”结合、“针珠链”串联,不断深化诗路文化的活化、物化、演化,着力打造古越文化高地和诗路文化名城。 强化规划引领,坚持全域一体推进 锚定“长三角最具文化标识度城市”目标,加快重塑城市文化体系,积极构建以浙东唐诗之路为核心的“一廊三带”文态空间,制定发展规划、行动计划和政策体系,并成立工作专班实体化推进。抢抓全市域纳入诗路文化带的机遇,优化布局、抓准重点、突出标志,市区重点推进古城项目群、兰亭曲水流觞、东山文化;诸暨打响西施文化;嵊州、新昌作为重点,联手共建诗路精华区域,形成全市一体谋划、协同推进的良好格局。
延续历史记忆,全面梳理与浙东唐诗之路文化相关的重要历史古迹、自然景观、人文遗迹,会稽山、宋六陵、崇仁古建筑群等200多处可考、可观、可寻的唐诗之路遗存点得到重点保护。挖掘精神内涵,及时对人文典故进行重新整理编著,相继出版《浙东唐诗之路唐诗总集》《天姥山唐诗三百首》等15部研究著作,收集整理与浙东地理有关的唐诗1505首,拍摄制作相关人文地理片30余部,为浙东唐诗之路精华地注入丰富的文化内涵。
围绕“变盆景为风景”,精心设计一批“快进慢出”的诗路黄金游线,加快推进文旅深度融合。 一方面,深化两条传统线路:以山为骨,畅通会稽山香榧古道、霞客古道、上青古道,重现“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以水为脉,串联浙东运河、鉴湖、曹娥江、若耶溪、剡溪,贯通“烟雨江南、千年水韵”寻踪之旅。 另一方面,开辟三条新诗路:陆上,乘坐融杭联甬铁路风情旅游新干线,沿途领略水乡风貌与人文底蕴,推动浙东唐诗之路、大运河诗路、钱塘江诗路完美交融;空中,依托市域内丰富的通航资源,谋划“空中唐诗之路”,饱览“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秀色;云端,利用VR\AR、3D全息投影等数字化技术,再现“曲水流觞”“雪夜访戴”“梦游天姥”等场景,重塑新时代“智慧诗路”。
串联诗路区域内人文与山水资源,推动唐诗文化与绍兴秀丽山水、古迹遗存的有机融合。通过云门寺、兰亭、班竹村等关键节点,钩连鉴湖、若耶溪、剡溪、会稽山、天姥山等沿线精华段,创设文旅IP,讲好唐诗故事,着力打造“唐诗之路研学旅”最佳目的地。诗路的建设发展不仅要“兴盛笔墨间”,更要“旺在实景里”。黄酒小镇、阳明故里、浙东运河文化园、国学文化博览园等一批诗路文化新地标项目相继开工;越剧小镇、唐诗公园、瓷源文化小镇等一批“可看、可听、可体验”的文旅项目也建成开放。
对内,依托浙东唐诗之路研究会、智库等机构,定期围绕文史、旅游、规划等专题开展研讨,绍兴全市域联合沿线天台、仙居等4个县、市(区)签署“浙东唐诗之路”项目化建设框架性协议,常态化开展唐诗之路宣讲、文化旅游研究、联合旅游推介、世界申遗准备等八大行动。 对外,在加强与大运河诗路、钱塘江诗路、瓯江山水诗路等诗路文化带联系的同时,利用东亚文化之都品牌,加强与日本、韩国友城对接,加大对外宣传,不断提升千年诗路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