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杭州都市圈协调会办公室半年度工作会议在湖州德清召开。会议听取了杭州、湖州、嘉兴、绍兴四城 市上半年工作情况汇报。绍兴市认真总结了上半年工作,我们认为今年以来,我市围绕全力打造‘东西接轨、南北借力’的区域协同格局”这一指导思想,积极参与杭州都市圈城市开展全方位、多领域合作,成果明显。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较快。绍兴作为长三角交通枢纽城市之一,将以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工作主线,积极构建开放外联、组群互通功能通道,打造立体、高效、绿色、智慧的现代交通体系。1、加快铁路建设:同步建设杭绍台高铁、甬金铁路、杭绍城际铁路。目前,三个项目分别已完成投资7.31亿元、8.70亿元和24.95亿元。2、完善高速网络建设。加快推进杭绍甬高速复线、杭绍台高速、杭绍台高速西线连接线等枢纽工程。目前止,杭绍甬高速复线已启动前期;杭绍台高速已完成投资87.18亿元;3、加快水运建设,形成江河联运、通江达海的现代航运体系;4、加快新昌万丰等通用机场建设,目前,万丰通用航空机场项目资料已上报省发改委,等待审批立项。为全力打造“1小时经济圈”夯实基础。 (二)产业共兴发展前景广阔。 上半年我市立足产业优势,依托创新创业区这一大平台,积极向杭州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靠拢,接受辐射,着力提升产业化水平。据不完全统计,上半年我市与各成员城市合作的产业项目有20多只,总投资超100亿元。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一是随着杭州国家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借杭州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开拓发展的新高地,加快我市信息技术互联互通网络建设,提升我市信息经济水平。如杭州联华华商集团在柯桥投资6.6个亿新建大型现代超市物流配送中心项目;杭州胡庆余堂有限公司投资1.1亿元建立中药材处理加工芨传统中药饮片生产线等项目,均广泛应用高科技信息技术。二是我市依托杭州滨江、临江“两区”建设这一大平台,积极向杭州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靠拢,带动我市汽车制造、航空航天、机器人装备、智慧轨道交通,以及健康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链的提升发展。如:杭州市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联合投资12亿元在诸暨建立临杭产业园;浙江鸿石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杭州)投资4.5亿元建设全球进口商品交易中心,杭州唐韵文化创 意有限公司在诸暨创办唐韵文化创意园等等。 (三)综合改革试点绩效显著。 2017年上半年,我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强化创新驱动,深化改革开放,注重城乡统筹,聚焦民生改善,着力提升绍兴产业品质、城市品质、环境品质、文化品质、生活品质,着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为推进杭州都市经济圈深层次融合、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内生动力和制度保障。重点推进六大改革任务:一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政策引导,制定实施人才新政四十八项操作细则,落户“海外英才计划”人才129名,申报入选国家“****”人才预计5-6名;完成《绍兴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启动编制《绍兴科创大走廊发展规划》。二是深化产业转型升级。开展全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试点,制定2017年绍兴市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重点工作清单,提出打好印染化工落后产能歼灭战、推动纺织产业创新跃升、促进黄酒产业整合提升等10方面重点工作。三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出台《绍兴市2017年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方案》,提出66项“三去一降一补”年度改革任务。提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工作方针,全面推进企业减负工作。四是推进生态绍兴建设。打好劣五类水和五类水剿灭战。全面提升空气质量。强化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和烟粉尘治理,城市空气质量同比上升。 五是推进城乡统筹改革。出台《扎实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通知》,全面部署2017年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建立健全城市一体化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的体制机制。深入研究嵊州市和新昌县区域间产业协同发展体制机制;健全特色小镇三级联创和小城市(中心镇)培育机制。六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深化中考招生制度改革 出台《绍兴市教育局关于实施2017年绍兴市区公办普通高中打通招生的通知》;继续积极引进国内顶级医疗资源,全市已建设“国内名医专家工作室”18家,诊疗服务2600余人次。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开展IC卡式居住证与市民卡功能的前期对接工作。目前,全市已制发IC卡式居住证59.74万张,发证数列全省第一位。完成国家级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化试点。研究部署2017年度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工作计划。 (四)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共享。 近几年来,我市在科技、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民生方面与其他成员城市之间加快了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的步伐。一是共同推进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我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以打造“生态环境优美标杆城市”为目标,编制实施环境主体功能区规划,共同推进绿色城市建设,完善都市圈生态建设联动和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建立都市圈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治理应急联动机制,建设好江河、湖泊等绿色生态走廊,共同守护都市圈的生态安全。二是卫生资源共享。近几年我市与浙一医院、浙二医院、杭州邵逸夫医院等在医疗卫生方面的科研合作项目不断增加,科研合作经费达100多万元;三是教育共享。今年以来与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树人大学异地扩建、科研等教育合作项目4个,总投资达16亿元;四是加快谋划实施在异地公交、旅游、就医 “一卡通”步伐,为建立都市圈城市公共服务互联互通格局夯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