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的各项决策部署,围绕市委“稳中求进、务实创新、惠民利民”的工作基调,以加快转型升级、推进新型城市化、深化改革创新、保障改善民生为重点,积极有序推进各项工作,全市经济总体呈现“增势平稳、转型加快、压力增大”的特点,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好于年度预期目标,为全面实现年度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今年以来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增长势头平稳:全市经济增长保持在良好区间,主要指标持续平稳增长,主要表现为四个“稳”:
1、工业生产总体平稳。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36.31亿元,增长8.9%,比上半年加快0.2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增长4.6%,比上半年回升2.7个百分点。积极构建以十大产品为重点的现代产业体系,十大重点产品增加值增速达到9.8%,四大传统产业产值增长8.6%。1-8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79.86亿元,增长6.3%,比上半年略有加快。
2、有效投资稳步扩大。加快推进有效投资“216”工程,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89.2亿元,增长18.6%。其中工业投资820.42亿元,增长14.0%,总量仍居全省首位;基础设施投资增长41.5%,居全省第三位;服务业投资增长23.4%,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5.4%;民间投资1210.56亿元,总量居全省第三位,增长20.8%,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76.2%,比重比去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对总投资贡献率达83.6%,拉动总投资增长15.5个百分点。召开第四届越商回归大会,完善“绍兴乡贤信息库”建设,全市回归引进项目192只,实到省外资金138.6亿元,完成市定年度目标的92.4%。
3、消费出口稳中有升。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2.72亿元,增长13.5%,快于全省平均水平。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增长30.2%和39.3%,汽车零售额增长24.1%;但限上住宿餐饮营业额同比下降8.8%,市区5家五星级酒店营业额同比下降30%左右,大型商场人气不旺。1-8月,外贸出口182.43亿美元,增长7.3%,较上半年回升2.4个百分点,对北美洲、欧洲出口增幅均比上半年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
4、财政金融平稳增长。全市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28.5亿元,增长11.1%,较上半年加快1.2个百分点,财政支出增长8.1%,收支保持在合理平衡区间。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6529.17亿元和5555.06亿元,分别增长11.1%和11.4%,新增贷款422.53亿元。信贷结构调整加快,1-8月,小微企业新增贷款114.83亿元,占全部企业贷款新增额的48.3%;实体经济贷款占比达89%,增长1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1.7%,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转型升级加快:转型升级稳中有进,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主要表现为五个“快”:
1、投资结构加快调整。坚持不懈抓政府投资项目,建立市区政府投资项目监督审核制度,组建由发改委、纪委、组织部、财政局等参与的项目推进组和督察组;积极鼓励产业升级投资,加快推进“双百技改”计划,建立市区产业投资项目准入评估制度,成立市重大工业项目服务中心。投资结构不断趋好,产业投资(工业投资)占投资总量的比重达到52%。投资质量不断趋好,工业技改投资持续加快,增速达到22.4%,快于工业投资增长8.4个百分点,占工业投资比重达70.2%,34项省重点技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3.1亿元。服务业投资有重大突破,完成服务业投资759.32亿元,增长23.4%,快于固定资产投资4.8个百分点,服务业“百项百亿”工程投资182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78.2%。政府投资项目推进加快,市区政府投资项目投资额完成年度计划的61.2%,新建项目开工率达69%,分别较1-8月提高15个和20个百分点。
2、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出台生命健康产业发展规划以及三年行动计划,在香港举办生命健康产业发展推介会,签约7.6亿美元项目,研究制定通用航空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三百推进计划”,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1706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23%,占工业投资比重达36.7%,规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增长16.2%,快于工业总产值增长8.1个百分点。深入实施服务业“310”工程,公布100家服务业重点企业名单,成功申报3家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总数达到9家,新认定市级第二批集聚示范区8家,实现旅游收入415.47亿元,增长17.7%。
3、“四推进”工程加快实施。在绍兴县、诸暨、嵊州、新昌等地开展“四推进”试点。“腾笼换鸟”扎实推进,关停钱清热电厂、浙化联等71家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8.7%,好于全省平均4个百分点。“机器换人”成效初显,规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减少1.3%,劳动生产率提高9.2%。“个转企”5803家,“小升规”432家,分别完成年度目标的103.6%和82.8%。“电商换市”进一步加快,出台促进电子商务发展实施意见。“空间换地”深入推进,成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
4、创新能力加快提升。在上虞开展“八倍增、两提高”试点,全面开展科技服务专项行动,召开工作现场会,制定出台创新驱动十大行动实施方案和科技创新政策。地方财政中科技支出增长6.8%,规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增长21.9%,比上半年提高4.6个百分点。38个项目获省科学技术奖及科技成果转化奖,获奖数量居全省首位,发明专利授权472项,增长5.6%。举办“名士之乡”人才峰会,举行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大赛、项目与资本相亲会等活动。
5、发展环境加快优化。切实抓好十方面民生实事,积极开展“双服务”系列活动,召开绍兴企业家论坛,营造“安商亲商兴商”良好氛围。出台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意见,深入开展金融助推转型升级服务活动,金融机构贷款平均利率比年初下降0.36个百分点;实现直接融资226.2亿元,增长25%,总量居全省第二(包括杭州),发行企业债券82.5亿元,总量已超过去年全年,继续位居全省首位;消化批而未供土地1万余亩,盘活存量土地近7400亩。嘉绍大桥、杭甬高铁正式投运,越西路北延、群贤路扩建等项目加快推进,中心城市区位优势有效提升。全面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百日攻坚”,大力推进“三改一拆”、“四边三化”等专项行动,集中整治影响城市环境的“顽疾”。
(三)发展压力增大: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彼此交织,长期性问题和短期性问题相互叠加,新问题与老问题同时存在,经济运行依然面临不少问题和压力,主要表现为五个“压力增大”:
1、区域发展竞争的压力增大。从长三角看,我市主要指标增幅在长三角16个城市中排名靠后,基本在第10左右的位次徘徊,总体落后于江苏的城市。从省内看,部分指标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1-8月,全市进出口总额和出口额增幅分别低于全省平均6个和5.2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增幅低于全省平均2.8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低于全省平均1.7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增幅低于全省平均17.7个百分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居全省第九位。
2、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增大。通过前几年的努力,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已经到了向纵深迈进的阶段,继续推进遇到困难和阻力也越来越大。当前传统产业占工业的比重仍在75%左右,占比依然较大,受产能过剩和市场需求不振等因素影响,纺织业等传统产业的效益较差,转型升级艰难;同时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也增长缓慢。
3、保持投资后劲的压力增大。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上半年放缓2.3个百分点,列全省第七位。工业投资总量虽仍位居全省第一,但增速放缓,同比增长14%,增幅比上半年回落4.4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规模偏小,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投资额同比下降7.7%,项目数量虽有所增长,但项目平均投资规模同比下降30.8%。同时,项目储备不足,大项目、好项目数量较少。
4、防范企业风险的压力增大。8月末,全市银行业不良贷款率比上半年上升0.16个百分点,达到1.58%。受产能过剩、订单不足等因素影响,1-8月,全市亏损企业达565家,亏损企业数同比增长16.3%;出险企业65家,比去年同期增加15家;规上工业企业中负债率超过90%的企业有595家,占比达16.1%;7、8两月新增关停企业31家。
5、企业经营发展的压力增大。综合成本仍不断上涨,1-8月,规上工业企业员工薪酬上涨10.1%,且一线员工流失率高、中高端人才招聘难,融资成本仍高于基准利率;同时产品价格持续下跌,企业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倒逼企业更加注重内部管理、精益化管理。受产能过剩和市场需求不足影响,应收账款和产品存货增长较快,企业资金流动性降低,出现资金链断裂的可能性变大,其中化纤业大幅亏损,利润同比下降16.1%,产能过剩行业内的企业将迎来一轮优胜劣汰。
二、年度主要指标完成情况预测
国内外宏观发展环境依然错综复杂。从国际看,美国经济好转,量化宽松政策继续实行,但深受政府债务违约困扰,日本经济在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下有所回升,欧元区经济未出现根本好转,新兴经济体发展整体减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调低了今明两年的增长预期,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增长2.9%,明年增长3.6%。从全国看,区间管理政策初见成效,国内经济出现企稳回升迹象,主要指标均好于上半年,9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51.1,连续3个月回升;上海自贸区成立,为改革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市场对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举措拥有良好预期。但同时也须看到,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动力偏弱,化解产能过剩形势严峻,财政金融的风险不可忽视。
根据宏观发展环境及前三季度我市发展态势,预计四季度我市经济依然将保持平稳增长。2013年全市目标任务中,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城镇登记失业率等指标可较好完成;生产总值、城镇居民收入、农村居民收入等指标完成有一定压力,需要进一步努力。
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预测 单位:%
指标名称 | 全市1-3月增长 | 全市1-6月增长 | 全市1-9月增长 | 完成全年目标情况预测 | 全市2013年预期目标 |
生产总值 | 8.3 | 8.6 | / | 有压力 | 9 |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 379.67 | 976.07 | 1589.2 | 能够完成 | 2000 |
外贸出口 | 4.7 | 4.9 | 7.3 (1-8月) | 能够完成 | 6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7.1 | 13.4 | 13.5 | 能够完成 | 13 |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 10.8 | 9.9 | 11.1 | 能够完成 | 8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9.2 | 9.0 | 9.5 | 有压力 | 10 |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 10.1 | 10.2 | 10.4 | 有压力 | 11 |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 102 | 101.6 | 101.7 | 能够完成 | 控制在 全省平均 |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 3.2 | 6.4 | / | 能够完成 | 10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3 | 3 | / | 能够完成 | 3.2以内 |
三、下阶段重点工作建议
四季度,要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稳中提质,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完善企业风险预警,加快谋划重大项目,及早考虑明年思路,确保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为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夯实基础,加快推动绍兴经济发展进入提质增效的“第二季”。重点工作建议如下:
1、奋力冲刺,争取全面实现年度目标。一是咬定目标。对照年初确定的计划目标,充分把握和利用好四季度这一关键时间节点,提振信心、奋力冲刺,确保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二是强化落实。切实加强时间节点安排和工作部署,对完成年度目标难度较大的指标实行“倒计时”,有的放矢地采取更强有力措施,把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人,形成推动工作的更强合力。三是强化督查。逐月督查通报各项重点指标推进完成情况,调动各方资源,发挥各方力量,努力营造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
2、重抓有效投资,凝心聚力“稳增长”。一是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全力推进扩大有效投资“216”工程,确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加强通报督查,定期协调解决存在问题,加大市区政府投资项目推进力度。把握审批权限下放机遇,研究制定投资审批方面的综合性意见。二是大力促进招商引资和越商回归。充分发挥大桥效应,全面接轨上海都市圈,突出整体招商、产业招商和科技招商,把现代服务业、生命健康、通用航空、节能环保等产业作为招商重点,深化与500强企业、央企、军企对接活动。组织参加第二届世界浙商大会,完善“绍兴市乡贤信息库”建设,继续开展“十万浙商进百区”活动。三是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做好秋季广交会组展参展工作。推动商业模式创新,支持企业运用电子商务进行营销,加快推进专业市场、商贸综合体建设,引导传统商贸、餐饮住宿等业态转型升级。
3、重抓产业升级,提质增效“调结构”。一是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围绕“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研究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重点抓好生命健康、通用航空、海洋经济等产业发展,深入实施生命健康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编制出台通航产业发展规划。加快促进信息消费,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发展十大重点产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改造传统产业。二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继续实施“310”培育工程,加快形成服务业发展的“龙头”和“拳头”,加快推进服务业“百项百亿”工程。三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加快培育家庭农场等新兴农业经营主体。四是重点发展“四推进、八倍增、两提高”和“四换三名”工程。推进腾笼换鸟,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产业;推进机器换人,实现减员增效;推进空间换地,实现节约集约用地,推进城市周边地区的提转搬工作;推进电商换市,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着力培养名企、名品、名家,打造行业龙头。
4、重抓中心城市,着力打造“增长极”。一是加快中心城市建设。重点推进绍北城镇密集区建设,加强产业布局优化研究,促进优质资源向镜湖新区集聚,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及各区域的要素集聚优势,加快经济提质增效,不断提升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和带动力。二是加强小城市培育和中心镇发展。召开全市小城市培育推进现场会,组织实施进一步加快小城市发展的政策意见。三是促进城乡环境提升。大力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百日攻坚”系列行动,进一步加大“三改”和控违拆违力度,加强被征收集体土地上滞留建筑物拆除、扬尘污染整治、户外广告整治等工作。深入实施新一轮清水工程,加快重建绍兴水城步伐。
5、重抓改革创新,千方百计“优环境”。一是改善创新发展环境。把创新驱动发展摆在核心战略位置,全面开展“八倍增、两提高”科技服务专项行动,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健全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强高校院所的引进和合作,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二是完善要素保障环境。牢固树立“亩产论英雄”理念,推进资源要素向新兴产业、优势企业及重大项目集聚。积极向上争取用地指标,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积极推进低丘缓坡开发,推动土地多次开发。深入开展金融助推转型升级服务活动,提升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保持债券融资良好势头,研究设立金融集聚平台的相关工作。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三是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全力做优做好政府服务,积极开展“双服务”系列活动,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深化机关干部“一对一”联系企业活动,推进以企业“爱家乡、爱实业、爱创新”为主题的“三爱”教育活动,推动行政审批工作提速增效。全面开展县(市、区)结对竞赛活动。四是重抓企业危机应对。全力做好企业解困工作,成立风险防范领导小组,完善企业风险预警机制,及时掌握企业欠薪、欠税、欠费、欠息及高息集资等情况,建立企业“黑名单”制度,研究出台新情况下应对危机的政策意见,努力化解担保链等问题,防止年底前出现企业倒闭现象,防止出现系统性风险,保持经济、社会、金融等领域和谐稳定。
6、重抓民生实事,全力以赴“惠民生”。一是切实抓好十方面民生实事。各级各部门要严格对照年初设定的目标要求抓好任务落实,力争保质保量地按期完成,为广大市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二是促进城乡居民增收。围绕“实现四翻番”目标,着力增加农民和中低收入者收入,健全最低工资标准,完善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三是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完善各类创业就业政策,保持城乡就业稳定。推进社保扩面提质,扎实开展市级公立医院改革,加快发展养老服务等老年产业。四是确保物价平稳运行。强化价格监测预警,开展对价格和收费的专项检查,加大生活必需品市场供给,完善困难群众价格补贴机制。
7、重抓调查研究,与时俱进“谋思路”。一要加强国内外形势跟踪分析。明年经济发展环境依然错综复杂,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和困难依然较多,必须深入研究,谨慎判断,做好应对复杂局面的准备。二要提出明年发展思路和目标。2014年是推进“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一年,要充分考虑外部环境、发展需求和内在潜力,合理安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预期性指标和约束性任务,努力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持续发展。三要研究明年重点工作。重点是编制好明年的有效投资计划盘子,科学编制2014年重点项目建设、政府投资项目及资金安排等计划,确保在今年年底前印发实施。研究制定重大项目谋划实施方案,及早谋划一批事关我市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