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全市各地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重创新促发展、重民生促和谐”的工作基调,顺应宏观调控,积极创业创新,全市经济继续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各项指标创近年来最好。 一、发展快中见好:各项指标创近年来最好 2007年,实现生产总值1971亿元,增长14.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5亿元,增长17%;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43亿元,增长10.1%左右;进出口总额193亿美元,增长38.3%,其中自营出口138亿美元,增长31.5%;财政总收入237.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2.1亿元,分别增长28.4%和29.2%;实际利用外资11.05亿美元,增长13.7%;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197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730元,分别增长12.8%和12.9%。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7% (市区上涨2.7%)。。 纵观2007年全市经济运行,总体上呈现了“高开稳走趋好”的态势:生产总值延续一季度增长14.4%的高开格局 (比上年高开1.2个百分点),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年经济增长比2005、2006年高1个百分点( 具体指标见下表)。值得可喜的是,这样的经济增长,是在能耗排放大幅下降、投资保持适度增长、消费实现较快增长、出口保持快速增长、创业创新创牌持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稳步上升的基础上取得的,是向“好”发展中的“快”。主要体现在: 指 标 计算单位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生产总值增长 % 13.3 13.2 14.3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 — -3 -4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减少 % —+0.26% -3.5 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 % — -0.95% -3.6 地方财政收入增长 % 19.8 24.2 29.2 城镇居民收入增长 % 12.0 11.2 12.8 农村居民收入增长 % 10.5 11.9 12.9 固定投资增长 % 11.3 13.2 10.1 社会消费增长 % 14.0 15.5 17.0 自营出口增长 % 23.2 29.0 31.5 实际利用外资 亿美元 9.01 9.72 11.05 新增就业 万人 5.55 5.99 7.05 登记失业率 % 3.7 3.48 3.25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家 105 117 148 省级高新技术企业 家 216 270 310 中国名牌产品 件 26 40 61 中国驰名商标 件 14 17 87 注:2007年节能减排等为预计数。 1、发展方式加速转变。一是创新发展呈现良好势头,全市已培育科技型企业1000多家(其中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占全省34%,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占全省16%),科技创新能力跻身全国地市以上城市第8位。二是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能耗、环保准入,实现项目增加、排放减少的良好发展,在新增工业项目1000多个,投资增长10%情况下,预计2007年全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3.6%、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3.5%。三是自主创牌得到有力推进,今年新增中国名牌产品21个(总数61个),列全省第一;认定浙江名牌72件(累计拥有221件);39只产品上榜2007年国家免检名单(总数99只,居全省第2位)。四是资源利用有新提高,工业用地全面推行招拍挂出让制度,城市用水实施阶梯式水价,市区施行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五是企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25家企业进入中国大企业大集团竞争力500强(居全省第二位),45家企业跨入全国民企500强(列全省第二位),19家企业入选中国制造业500强。 2、结构调整渐趋优化。一是从产业结构看,第三产业保持较快增长,全年三产比重较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二是从消费结构看,居民消费继续保持旺盛势头,全年消费增长17.0%(为 近年来最高);三是从投资结构看,三产投入明显提高,1-11月全市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7%,增速居于三大产业首位 。四是从出口结构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保持强势增长,出口市场呈多元化发展趋势。 3、质量效益稳步提高。一是工业创新效益逐步提高,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十一项考核得分为248.76分(列全省第3位)。其中利润总额增长33.66%,比销售收入增长高7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21.88%)、成本费用利润率(5.28%)和产销率(97.77%)等居全省前列。二是财政收入实现快速增长,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237.1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11.2%,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22.1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11.6%。三是金融运行总体健康平稳,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663.3亿元(同比少增37亿元 ),各项贷款余额2091亿元(同比多增35.2亿元),贷存比78.51%,同比提高2.79个百分点。异地信贷资金余额达到1030亿元,其中本外币贷款余额占绍兴本地的34%,洼地效应明显。 4、城市建设频现亮点。一是古城保护续写新篇,八字桥历史街区风貌整合工程(一期)、北海桥直街传统民居保护修缮工程等完成建设,迎恩门工程、越王城保护整合工程和鲁迅故里二期等工程全面启动建设。二是新城建设呈现生机,“越州新城”建设全面规划,越城、柯桥、袍江组团和镜湖新区加快融合,三湖连通工程和一批路网交通设施启动建设,城市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三是旧老小区改造展现新貌,市区214个旧老小区整治改造基本完成,配套设施相对完善,环境面貌显著改观,治安秩序明显好转。同时,完成15条内河清淤、17个老小区截污,市区污水收集率提高5.64%。 5、改革开放继续突破。一是要素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出台了《绍兴市区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实施意见(试行)》和《关于实施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的意见》等措施,实施了行政审批制度“三集中”等改革。二是中心镇建设积极推进,在《关于积极培育中心镇的若干指导意见》引领下,12个省级培育中心镇和16个市级培育中心镇的发展形势良好,中心镇向“小城市演进”引起了全国关注。三是企业股份制改造深入推进,新增上市公司4家(累计达到30家),上市公司数量和筹资额居全国同类城市第二。四是对外开放不断拓展,进口总量大幅增长,新兴市场有效拓展,大项目投资明显增加。 “走出去”有新突破,前11个月全市新批境外投资企业59家,“海亮”在越南兴建经贸合作区、“伯乐”在缅甸设立保税仓库,“越美”在尼日利亚创设纺织工业园。 6、统筹发展全面推进。一是大交通枢纽网络建设成绩斐然,嘉绍跨江通道、绍诸高速公路等工程分别获国家、省“工可”批准,为2008年正式开工打下了良好基础。杭甬运河绍兴段建成,实现了绍兴从单一的“内河运输”向“江河联运”时代迈进。同时,铁路绍兴东站迁建工程、绍兴港越城港区中心作业区工程、高桥公铁立交工程等一批重大建设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二是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城乡统筹十网”基本建成,“百村小康示范、千村改造整治”效果明显,现代家庭工业发展势头良好,新增家庭工业户1.27万户,农村消费流通网建设纵深推进,94个乡镇实现连锁超市全覆盖,村级农家店达到2300家。三是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落后产能加快淘汰,区域(流域)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绍兴污水处理三期建成通水,市区“清水工程”、“截污工程”、“绿化工程”成效显著,获得“浙江省绿化模范城市”称号,进入全国创建生态市试点。四是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成功举办国家级规格的公祭大禹陵等文化节会活动,中国黄酒博物馆、越文化博物馆开馆,市人民医院新院正式启用,8大类27个项目入围省政府公布的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五是和谐指数、城市竞争力大幅提升,城乡统筹步入“整体协调阶段” 。 7、民生问题明显改善。深化抓“七助”、解“七难”活动,扎实推进民生实事。一是教育均衡化深入推进,4.5万名困难家庭学生受到资助,6.16 万名外来创业务工人员子女在绍接受义务教育,全市义务教育段学龄人口入学率、巩固率提高到100%,实现教育强乡镇“满堂红”。二是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城镇居民和未成年人医疗保障制度、社会保险“五费合征”模式全面实施,养老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4.6%,筹资标准提高到人均92.6元,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障实现了“应保尽保、即征即保”,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分别达到99.87%和100%,继续保持全省领先。三是住房保障多渠道推进,住房困难户房源和廉租住房配租落实到位,住房公积金和廉租房制度不断完善“扩面”,人才公寓建设进展良好。四是交通拥堵有所缓解,城市各组团间路桥和市区“瓶颈”路段加快改造,道路精细化管理不断加强,城乡公交一体化全面推进,全市行政村班车通达率达94.2%。五是和谐劳动关系加快构建,“引导全民创业、促进全民就业、实现全民保障”活动深入开展,全市新增就业7.05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5%。六是社会治安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稳定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群众安全感认可度创近年来新高,三度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 二、运行喜中有忧: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显现 回顾2007年全市经济运行,在取得成绩、看到好形势的同时,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清醒看到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充分地估计即将发生的困难。从当前看,这些问题和困难主要有:一是节能减排工作压力较大。绍兴的纺织、化工、医药等主导行业都是能耗较高、污染排放较多的产业,全市年综合能耗超过5000吨标煤的企业有300家,占全省五分之一多。。二是投资适度稳定增长压力加大。2007年工业新开工项目明显不足,基础设施投资持续负增长。今年随着宏观环境的进一步趋紧,建设用地供给将更紧,货币政策进一步收紧,资金价格水平可能继续上升,企业融资面临更大困难,资金链进一步绷紧,投资适度稳定增长面临更大压力。三是保持价格涨幅不高于上年压力更大。2007年全市(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低于全国、全省水平,但全年价格呈“前低后高”走势,对今年指数的“翘尾”影响较大。当前,国际农产品、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仍存在上涨压力,国内总需求的过快增长和资源价格的改革也将推动价格总水平的上升,因此,在输入型涨价影响和我市去年相对低涨幅的情况下,力争今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不高于上年实际涨幅压力会更大。四是第三产业比重有待提高。2007年,我市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发展,尤其是市区服务业发展呈现出稳定增长、活力增强的良好态势,但就全市而言发展相对滞后,低于GDP增速0.2个百分点。五是充分就业和安全生产任务仍然艰巨。企业经营成本上升,投资压力加大,增效困难,充分就业面临更加严峻形势。推进全民创业、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仍需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安全生产情况总体良好,但存在隐患不容忽视。 对于以上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要围绕市委六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的2008年目标任务,按照“重创业促富民、重创新促发展、重民生促和谐”的工作基调,致力推进率先发展、创新发展、集约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努力开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新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