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量质并举 夯实增长基础 注重结构优化 加快提质发展 —— 2006年上半年绍兴市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绍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积极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弘扬胆剑精神、确保良好开局、致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抢抓机遇,加快调整,突出创新,化解矛盾,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良好态势;但发展中结构性、素质性矛盾进一步显现,投资增速低下、工业生产回落、营利能力下降等问题比较突出。 一、基本情况 初步预计,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756.8亿元,增长13.1%,增速虽比一季度回落1.6个百分点,但高出全年预期目标1.1个百分点。从预期目标进展情况看,除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实际利用外资只完成预期目标的43.3%和36.0%,与进度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外,其他指标增速均高于预期。纵观今年以来经济运行,可概括为“一产稳健发展、二产略有回落、三产继续升温”。 (一)经济运行态势稳健,三大产业稳步发展 一是农业生产形势稳定。在各级惠农、重农政策的促动下,上半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66.91亿元,同比增长4.3%;早稻播种面积32万亩,同比增长4.6%;春茶产值8.86亿元,同比增长12.1%;水产品产量3.6万吨,同比增长5.9%。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全市新增农业龙头企业19家,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额80.8亿元,同比增长12.7%。开放农业进一步发展,新增农业外拓基地18.48万亩,农产品出口持续增长,1-5月全市农产品出口1.19亿美元,同比增长17.2%。休闲观光农业成为新增长点,今年以来共接待游客41.2万人次,经营收入达5600万元。 二是工业实现提升发展。1-6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725亿元,同比增长19.7%。从行业结构看, 非纺行业比重又有新的提高,1-6月非纺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56%,同比提高4.3个百分点,增长速度达24.9%,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2个百分点。从区域发展看,均衡发展趋势明显,1-6月诸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22.3%,与增速较慢的嵊州市仅相差6.4个百分点。从企业主体看,大企业大集团支撑作用明显,1-5月全市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46家工业企业创造产值478.11亿元、完成销售481.76亿元、实现利税34.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3%、22.7%和12.9%,占全市工业的比重分别达34.9%、37.1%和36.4%。 三是三产发展势头强劲。1-6月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940.22万人次,入境游客 13.59万人次,分别增长32.0%和36.5%;实现旅游总收入73.22亿元,同比增长31.9%。1-6月完成邮电业务收入18.49亿元,增长8.0%;1-6月保险单位实现保费收入1651亿元,同比增长18.6%。金融机构存贷进展较好,1-6月全市金融机构新增存款368.40亿元,同比多增106.22亿元;新增贷款205.63亿元,同比多增53.23亿元;此外,餐饮、交通等服务行业均保持较快增长。 (二)增长方式积极转变,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一是集约水平不断提升。循环经济深入发展,组织实施了首批“850”循环经济项目,绍兴向日葵光能科技太阳能电池生产线等一批重大循环经济建设项目进展顺利。集聚能力不断增强,1-6月全市12个工业开发区实现工业产值705.59亿元,实现利润35.46亿元,分别为规模以上工业的40.9%和47.2%。集约水平不断提高,1-6月12个开发区的平均投资强度为292.86万元/亩,同比增长20.5%;单位面积产出111.42万元/亩,同比增长12.0 %。 二是品牌经济成效明显。到目前为止,全市已创中国驰名商标15只,中国名牌产品26只,均占全省总量的五分之一。品牌产品带来可观品牌经济效益,全市255家三级名牌产品生产企业,企业数仅占规模以上企业数的7.8%,但其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企业的53%,利润占71.1%,税收占74.2%。1-5月全市26只中国名牌产品的销售利润率达5.6%,高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 三是创新发展步伐加快。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目前全市已有24家市级以上区域科技创新中心,45家省级企业高新技术研发中心;中纺院江南分院和浙江省纺织工业研究院等区域性创新平台建设进展顺利。创新发展成效进一步显现,1-5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达8.34亿元,同比增长56%;实现新产品产值226.7亿元,同比增长36.6%。 (三)需求结构优化升级,重点建设进展顺利 一是投资结构继续改善。1-6月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3.31亿元,同比增长6.2%;其中,工业性投资237.78亿元,同比增长4.8%;增幅均比一季度有所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投入随新农村建设推进不断加大,1-6月全市限额以上农业性投资4128万元,同比增长103.3%。非纺产业投资增势强劲,全市123项重点工业项目中非纺类项目达98只,占到总量的79.7%;上半年限额以上投资中完成非纺类项目投资146.37亿元,同比增长10.2%,比重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回升明显,1-6月全市房地产投资45.41亿元,同比增长11.7%。 二是消费结构不断升级。随着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长,消费市场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初步预计,1-6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3.13亿元,同比增长15.3%,继续保持高位运行。农村消费市场在“连锁超市”“放心店”的拉动下,零售额同比增长达15.9%。消费需求保持高位增长除了价格传导外,更主要是消费热点推动,从1-6月主要商品销售情况看,石油及制品类消费增长46%,汽车类消费增长61.1%。 三是重点建设稳步推进。1-6月,全市150只重点建设项目共完成投资81.25亿元,完成年计划53.7%,比上年提高9个百分点。全市有110只重点建设项目开工,开工率达73.3%。绍嘉高速前期工作进展顺利,曹娥江大闸枢纽工程完成投资1.11亿元,累计完成投资4.69亿元;华联三鑫PTA二期主装置大型设备安装基本完成。 (四)外向经济难中求进,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招商引资难中求进。1-6月,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50只,合同利用外资8.7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24亿美元,分别增长29.3%和1.1%。投资规模不断提高,总投资2000万美元以上大项目24只,同比增加5只。引资领域实现新突破,1-6月全市新增三产合同外资3338万美元,同比增长159.4%。但受土地等要素制约,开发区引资力度减缓,12个开发区新批外资项目89只,合同外资6.17亿美元,实到外资1.64亿美元,分别占全市总量的70.8%和50.6%,同比分别下降11.2和23.8个百分点。 二是自营出口稳步增长。1-6月全市自营出口45.91亿美元,增长20.9%,增幅比一季度上升5.8个百分点。加工贸易继续保持较快增长,1-5月全市加工贸易出口4.5亿元,增长33.8%;企业主体不断增加,1-5月累计有获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3987家,有出口实绩企业2824家,同比增加755家。出口结构继续优化,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加快,1-5月累计出口为57006万美元和7641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3.3%和61.3%;受配额限制和招标方式的影响,纺织服装出口增速减缓,1-5月共出口24.13亿美元,增长9.7%。 三是对外合作积极开展。1-6月全市新批境外投资企业26家,境外投资企业总投资额为2632万美元,同比增长173.3%,完成年度目标任务125.3%。全市已运营的65家境外投资企业总营业额为1.47亿美元,带动出口1.2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50.6%和43%。1-6月全市完成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9719万美元,同比增长16.1%。1-6月全市外派劳务209人,期末在外人数2809人。 (五)市场物价走势平稳,运行质量总体趋好 一是市场物价总体平稳。上半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7,基本保持平稳运行;从构成看,居住、食品类价格上涨相对较快,同比分别上涨4.9和2.5个百分点。企业购销价格倒挂程度有所减轻,1-6月,全市原材料价格指数为104.6,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2.1,两者相差仅2.5个百分点,而去年同期两者相差达7.5个百分点。 二是企业效益稳步增长。1-6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38.80亿元,增长20.1%;实现利润75.13亿元,同比增长14.2%,增幅同比高出4.5个百分点。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考核219.75分,同比提高5.70分。亏损情况有所好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19.2%,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亏损额同比下降5.1%,而去年同期增幅高达54.3%。从区域看,市区、诸暨、绍兴县实现利润增长20.9%、19.2%和17.5%,运行质量相对较好;从行业看,纺织、医药制造、电气机械和增长较快,分别增长16.3%、15.4%和14.8%。 三是居民收入增势稳健。1-6月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32元,同比增长16.0%,从构成看,工薪收入增长仍占主导地位,同比增长相对较快。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354元,同比增长13.8%,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但与横向城市相比,绍兴经济发展压力较大,1-5月全省十一城市中我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性投资增速均列第11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自营出口增速列全省十一城市第10位。因此,全市上下必须化压力为动力,视困难为机遇,切实把工作重心转到增强发展动力、加快结构调整、提升发展水平上来。 二、问题分析 当前经济增长相对趋缓,既是经济内在结构性、素质性矛盾综合影响的体现,也是宏观调控和外在环境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分析发展现状、剖析存在问题,要长短结合,内外结合,根据当前发展实际,要高度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一)高度关注宏观环境的变化。一是我市经济发展现状与国家宏观发展环境存在较大反差,1-5月全国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3%,其中纺织、服装行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43.2%和62.3%,存在投资过热和产能过剩现状,而我市提前进入调整发展阶段,投资增长已比较理性,相对趋紧的宏观调控政策给我市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更大;二是今年以来宏观层面措施性调整比以往更为频繁,相继出台了提高成品油价格、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房地产调控、提高银行利率及准备金率等政策举措,紧跟着可能会采取调整出口退税率、适度收紧放贷进度等措施,对下阶段我市生产和出口都会带来一定影响;三是由于结构性原因,宏观调控政策变动对我市经济发展影响较大,以纺织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在本轮宏观调控中受制因素相对较大,从发展趋向看下阶段对纺织产业发展影响可能会更加直接,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二)高度关注投资增长的趋势。一是投资增长的外在压力相对较大,1-5月全市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0.6%,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5.5个百分点,十一城市中舟山、衢州增速在30%以上,温州、嘉兴、台州、丽水增速均在20%以上,尽管1-6月投资增幅有较大回升,但与其他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二是持续低迷的投入影响经济增长后劲,据统计,近年来我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基本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04-2005年我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4和3.8个百分点,致使从2005年11月份起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速开始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三是调整提升阶段需要投资积极拉动,持续有效投入是地方经济调整提升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地方政府有所作为的重要抓手,今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必须以持续高效的投入作保障,因此,当前必须关注投资环境、投资趋势、投资结构和投资效益。 (三)高度关注房地产业的走向。一是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影响程度较大,从财政收入结构看,当前地方财政税收中与房地产相关的房地产营业税、房产税、土地增值税和契税等就占到40%以上;从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看,当前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5%左右。二是房地产供需和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据统计,1-6月全市商品房空置面积125.41万平方米,增长103.5%,而与此同时,房地产新开工面积191.50万平方米,增长46.4%;而从市区空置面积构成看,非住宅用房占到空置面积56.8%,因此,对新开工房地产项目的营业用房面积要加以适度控制。三是“国六条”政策的出台对房地产后续影响将会逐步显现,要在贯彻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的同时,特别要关注调控政策对房地产二级市场的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带来的影响。 (四)高度关注市区经济的发展。一是市区经济增速回落相对较快,初步统计,上半年市区生产总值增长13.2%,增幅低于全市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而“十五”时期市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15.4%,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另外,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指标增速分别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4、5.0和0.2个百分点。二是中心城市龙头地位相对较低,据统计,目前全省十一城市中市区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低于20%和地方财政收入占比低于30%的仅为绍兴和金华两城市,与中心城市的地位与作用不相对称,当然绍兴市区有面积特别小、人口特别少的因素;三是未来发展中心城市作用应更加突出,区域经济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中心城市的竞争,因此,为更好地起到“指导全市”作用,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市区经济的发展。 (五)高度关注新增长点的培育。一是关键时期需要新增长点,“十一五”时期绍兴经济要保持11%以上速度增长,如果没有新领域的拓展和新产业的发展,就很难支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当前绍兴经济发展之所以相对缓慢,就是缺乏大项目、缺乏新亮点,因此,开局之年必须着力加大新增长点的培育;二是调整提升需要新增长点,绍兴前几年的快速发展主要依赖扩量提质式的增长,对产业结构的实质性调整作用不大,轻纺产业比重仍然偏大,第三产业比重相对较低,因此,我们必须从项目入手,通过引进高、新、大的项目,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三是富民强市需要新增长点,要保持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就必须培育新增长点,从而实现扩大税源、拓展岗位的要求;当前要抓住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有利时机,积极推进文化、旅游、创意、物流和会展等服务业发展。 三、趋势判断 尽管当前制约经济增长的外在环境和内在因素不少,但“稳开稳走、趋势向好”的特征比较明显,从经济运行的趋势看,1-6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等指标的增速均比1-5月累计有一定幅度的提高。对全年经济运行趋势可初步判断为: (一)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运行,预计全年增速为13%左右 从三大生产分析,农业生产在新农村建设推进下将保持稳健发展,工业生产随着一些重点投资项目的投产将稳步回升,第三产业在旅游商贸带动下继续保持高位增长。从三大需求分析,投资需求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会有所回升,消费需求跟随居民收入不断增长继续保持高位增长,出口需求虽然不确定因素较多,但预计增幅会缓慢回升。从要素供给分析,重大建设项目供地基本有保障,电力供需基本平衡,目前全市网供电负荷为280万千瓦,而实际用电最高负荷280-310万千瓦之间。从市场环境分析,宏观调控趋紧环境不会改变,但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广大企业的努力进取和积极应对下,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预计全年生产总值增速将保持在13%左右。 (二)投资增速将会逐步回升,预计全年增速在10%左右 一是在建项目尚具增长潜力,据统计,全市1197只限额以上在建项目,在上半年完成268亿元的基础上,预计下半年可完成280亿元,其中,150只市重点工程下半年完成投资75亿元,123项首批工业重点工程下半年实现投资50亿元左右,预计目前在建的项目全年完成投资548亿元。二是新增投资将有新的突破,据摸排,下半年可新开工的基础设施及社会事业项目70个,预计当年完成投资40亿元左右,特别是“十一五”重大建设项目随着前期工作的推进和土地等要素制约的缓解将陆续启动,如:绍诸高速、铁路杭甬客运专线等;上半年新引进的140多只外资项目,下半年将会产生新的投入,预计下半年新开工的工业项目可新增投资80亿元左右。三是房地产业增长趋势显现,上半年全市共出让经营性土地3240亩,其中市区1274亩,土地购置费将在房地产开发中逐步体现,预计下半年房地产投资将会有所回升,预计房地产投资全年可达110亿元左右;四是要素供给有效改善,预计至9月底前,一批列入省重点项目工程的用地指标将逐项落地,上半年全市新增的205.61亿元本市金融机构贷款的投放效应将会逐渐体现。 (三)工业生产将会稳中趋升,全年增速预计在20%以上 一是进入三季度后,一批续建和扩建的重大工业项目将陆续投产,增强了工业产值持续增加动力,如:华联三鑫120万吨PTA二期将于8月份投产,三元石化30万吨聚丙烯项目也将于8、9月份投产;二是外贸出口随着出口配额使用进度加快,将会有所好转,据资料反映,截至6月底,全国出口美国的化纤织物和其他化纤织物的配额使用数量不足10%,因此,出口市场仍具潜力;三是根据上年工业生产运行轨迹看,去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自二季度末起,增速呈逐月回落态势,去年1-12月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速比1-6月下降了3.1个百分点,因此,受基数影响今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速将会呈稳步增长态势;四是企业经营主体继续保持较好发展信心,据企业景气调查,三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32.6,企业景气指数为146.2,继续在较好区间内运行。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将保持20%以速度增长。 另外,随着企业营运成本的不断提高,如:燃油的二次加价、银行利率提高27个基点、铁路运费平均每吨公里提价0.44元、劳动力工资支出同比增长19.7%,使企业利润增长空间进一步缩小,影响税收增长;特别随着房地产“国六条”的出台,将较大地影响房地产二级市场走势,下半年涉及房地产业的相关税收将会减少;因此,预计下半年财政收入增速将会有所回落,但并不影响全年增长目标的实现。 四、工作重点 今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保持经济持续稳健增长十分重要,因此,全市上下不仅要继续积极深化“调整、创新、提升”文章,更要努力保障投资持续高效增长,为此,下阶段必须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以推进项目建设为力点,促进投资持续有效增长 一要切实做好重点项目的跟踪服务工作,对已落实土地指标、完成农转用土地报批的重点项目,要及时发现、协调、解决项目前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力促尽早开工。二要加强银企合作,创新融资方式,引导金融机构适当降低放贷门槛,提高存贷比例;继续推行《土地权证过渡性抵押贷款办法》和“中小企业专项贷款”等操作方式。三要优化要素配置,采取“土地限价、项目优选、专家评审、推进调整”的办法,重点引进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强、税收贡献大、环境污染小的大项目。四要加大政策扶持,促进信用担保业发展,通过对担保机构创业扶持、损账补贴、业绩奖励等扶持途径,充分发挥已注册登记的69家担保机构的积极性,进一步缓解我市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二)以加快结构调整为主线,促进提质提速发展 一要结合绍兴产业发展实际,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完善纺织、机电、医药、化工、环保等主导产业的结构调整规划,明确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载体和重点;并积极引导和鼓励民间资金投资新兴领域,加快我市新兴产业结构的形成。二要推进产业梯度转移,对经济效益好、市场需求大、流动资金有困难的企业,要帮助疏通融资渠道;对市场前景看好的技改项目,要积极扶持,促其上马;对耗能高、污染大,效益低的项目,要按产业政策要求,引导其调整结构、升级产品。三要继续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战略”,选定和培育一批重点企业,进一步扩大品牌的影响,提升品牌的效用,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 (三)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抓手,促进要素资源永续利用 一要继续抓好全省991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对列入全市首批50只“850”循环经济重点项目,财政部门要给予一定政策扶持,通过典型示范进一步营造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氛围。二要着力对“十一五”规划明确的事关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进行分解落实,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万元生产总值取水量等,不断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水平。三要抓紧制定全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着重研究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研究。四要认真实施市委、市政府出台的鼓励发展循环经济的各项政策意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等活动,加快推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步伐。 (四)以创新运行机制为突破,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发展 一要抓住新一轮经济发展有利时机,着力研究促进市区经济发展的新兴服务业和都市工业,召开市区经济发展大会,进一步增强“重抓本级、指导全市”的发展理念。二是要抓住新一轮土地规划编制的有利时机,科学有序地做好袍江工业区和生态产业区的农保田转移工作,着力做好中心城市发展平台建设。三是贯彻实施“国六条”房地产宏观调控措施,通过修编住宅发展规划、调整房源结构、规范信息批露等有效措施,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四是高度关注企业生产安全,加强对危险物品、危险生产工序的监管,健全公共物品应急预案机制。 (五)以扩大内外开放为途径,促进外向经济快速发展 一要积极调整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推进外贸主体、出口市场、出口商品和贸易方式的多元化,努力实现外贸速度、质量和效益的统一。二要积极扶持一批外贸出口企业和外贸出口品牌,保障外贸出口稳步高效增长。三要坚持招大商、引大资,重点引进能形成上下产业链、市场前景好的项目,从单纯注重数量招商转向量质并重招商,从倚重资源、政策招商转向综合环境招商。四要继续推进“以民引外”和“以外引外”,加快我市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合作步伐,尝试通过民营企业的土地存量解决外资项目用地需求。五要充分利用人文优势资源,在全省“浙商大会”成功经验上,进一步加强绍籍在外成功人士交流,创造条件鼓励其回绍投资兴业。 (六)以推进战略重点为载体,促进经济社会借势发展 一要抓住“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做好造势鼓劲的文章,增强投资主体和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二是抓住杭州湾跨江大桥建设的有利时机,进一步谋划由此带来的战略机遇,做好“沿湾”、“沿江”“沿路”开发文章,各有关部门要合力做好开发区扩容工作,谋划更大发展平台。三是积极有序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在科学合理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十网”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要求土地出让收益中20%左右支持新农村建设。四是抓住“调整提升”有利时机,充分发挥和利用企业创新发展的积极性,加快科创服务中心建设,提升块状经济的技术创新能力,继续深化抓好纺织新材料研发中心、纺织品质量检测中心等重大载体建设。 (七)以强化责任意识为动力,保证全年目标顺利完成 一要振奋精神,各级干部要继续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做到换届之年思想不散、秩序不乱、工作不缓。二要健全考核机制,加大考核力度,结合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进入时间进度倒计时,并有针对性地实施确保目标如期实现的各项工作举措。三是突出重点,落实责任,针对当前投资进展情况不甚理想的现状,加强对有效投入的考核奖惩,加强供地率、开工率等指标的检查考核,建立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月季通报制度,充分发挥激励导向作用,调动各方面加快发展积极性,确保全年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