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展改革 > 经济运行
2004年绍兴市社会发展工作概述

发布日期:2005-02-05 00:00访问次数:信息来源:市政府办公室字号:[ ]


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   努力构建和谐发展社会
—— 2004年绍兴市社会发展工作概述

  200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积极贯彻落实“八八战略”和建设“平安绍兴”的战略部署,克服了强烈的资源瓶颈约束等不利因素和宏观调控的影响,在国民经济强劲增长同时,社会发展总体平稳有序向上,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全面发展。
一、2004年全市各项主要社会发展计划指标全面完成
年初,我们根据新一年的实际情况,及时编制下达了2004年全市社会发展计划。到目前,2004年全市各项主要社会发展计划指标已全面完成。
1、人口指标圆满完成。2004年, 我市在计生和人口工作中,进一步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和利益导向机制,切实深化计生优质服务,努力推进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积极探索流动人口现居住地管理和服务机制,扎实开展计生村(居民)自治工作,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25‰以内,计划生育率达98.50% ,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
2、就业局势基本稳定。2004年我市按照建立新型就业体系的要求,积极探索建立统筹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制定并落实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积极组织再就业培训和农民转移就业培训,推进高技能人才培训,努力拓宽就业再就业渠道,深化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促进了各类失业人员的就业再就业,全市就业局势平稳,新增就业岗位55214个,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的110.4%,其中市区新增就业岗位14203个,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其中市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控制在4%的计划目标之内,全市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基地75 家,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129648人次,完成市目标任务的162.1%。
3、社保体系逐步完善。我市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围绕建立新型社会保险体系的目标,整体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工作,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各项社会保险基金运行比较平稳。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总人数达到76.12万人,完成市目标任务104% 。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4.31万人,比去年年底新增3.65 万人。从2004年开始,全市各地全面推进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全市被征地农民总参保人数达到299661人,居全省首位。同时失业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和农村养老保险、工伤和生育保险的扩面征缴工作也得到加强,保证了基金较高的征缴率,社会保险管理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基金运作比较平稳。
4、科技实力稳步提升。2004年,我市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全国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城市称号,成为全国首批获此殊荣的15个城市之一。2004年全市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34只,占全省的25%,新列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49项,占全省的21%,列入省高新技术产品73只,占全省的30%,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1家,新增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8家,占全省的28%。已拥有国家级生产力示范中心2家。加大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力度,到目前为止,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入孵企业已达60家。积极引进国内外 “大院名校”的优质科技资源,深化与浙江大学的全面合作,建立了绍兴市与浙江大学科技合作专项资金。
5、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绍兴市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学前教育发展的目标和措施,理顺托幼一体化的教育管理体制,全市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5.91%。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全市小学入学率和巩固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99.21%,巩固率达99.96%。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比例达93.59%(市区为98.87%),比去年提高2.76个百分点,高出全省平均6个百分点,连续五年保持浙江省第一。全市高校由4所增加到5所,各类在校生超过3万人,绍兴文理学院在校生超过1.6万人,兰亭书法艺术学院正式建成招生。积极开展招商引校工作,兰州理工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已有明确意向来绍办学。
6、卫生事业全面加强。积极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医疗救治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监测和报告信息网络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等“五大体系”建设,狠抓公共卫生机构、网络、队伍建设,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在认真抓好诸暨、上虞两市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推开,到年底,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员达到292万人,参保率为84.1%,有效减轻了农民因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真正让农民得到了实惠。大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全市已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501个,绍兴县已经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覆盖。各项建设工程进展顺利,市妇保院二期工程、绍兴二院东扩一期工程等已经竣工,绍兴市公共卫生中心建设即将竣工,市人民医院主院迁建工程、第七医院迁建工程正在抓紧建设,投资2亿元的民营袍江医院、投资2.8亿元的上虞城北医院等即将开工建设。
7、旅游产业快速增长。今年以来,我市旅游业争抢先机,积极开展大型旅游宣传促销活动;推出“4410”政策,加大绍兴旅游境外推介力度;创新办节理念,先后举行祭禹、中国兰文化博览会、诸暨五泄观瀑节、嵊州国际书法朝圣节等一系列旅游节会;精心组织参加2004年中国国内旅交会;旅游单位围绕百姓游这个主题,组织开展一系列富有绍兴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吸引了国内外游客。预计2004年全市共接待境外游客15.31万人次,增长76.27%;接待国内游客1210万人次,增长17.70%;实现旅游外汇收入5200万美元,旅游总收入95.07亿元,分别增长50.38%和18.96%。  
 8、文体事业实现突破。抓住“七艺节”这一历史机遇,圆满完成了组委会交给的各项任务,闭幕式活动成为“七艺节”的一大亮点,绍剧《真假悟空》获文华大奖特别奖和观众最喜爱的剧目奖,“七艺节”绍兴分会场和闭幕式活动,以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丰硕的艺术成果载入绍兴文化发展的史册,成为推动绍兴区域文化发展的一大突破和新世纪绍兴文化的一个里程碑。舞蹈《青石板》等三个节目获全国第十三届“群星奖”,获奖额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居全国地级市首位。竞技体育实现历史性突破,在28届雅典奥运会上,有3名绍兴籍运动员参赛,其中划艇选手孟关良获世界冠军,赛艇选手徐东香获第五名,为中国选手在这两个项目上的历史性超越作出重大贡献。以绍兴大剧院和城市广场为中心,使群文活动在古城大地全面开花,市区开展了80多场广场文化活动和100多场社区文化角活动,各县(市)共组织各类广场文化活动200余场。文化产业得到了新的发展,鲁迅电影城、新华书店、绍兴大剧院等单位和第二届“江、浙、沪经典越剧大展演” 都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体育彩票发展势头强劲,全年总体销量实现1亿元。
二、我市社会发展水平的基本评价
根据省发改委和省统计局历年来对全省各市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我市社会发展水平状况分别是1998年全省第五、1999年全省第四、2000年全省第三、2001年全省第四、2002年全省第三、2003年全省第四,基本稳定在全省三、四位的水平。2003年我市社会发展水平总指数为112.7,比2002年提升7.6个指数点,排在杭州、宁波、嘉兴之后;社会发展速度为107.2%,处于全省第六。
从评价结果看,我市社会发展强项较多,而弱项较少。相对领先指标17个,其中9个指标发展水平居全省第一,分别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城市声环境质量综合评分、校舍标准化建设达标率(初中毕业生高中段入学率)、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支出占地方财政比重、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有线电视入户率、城镇居民人均娱乐教育文化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例、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五保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相对领先指标数位于杭州市之后,列全省第二;相对落后指标2个,分别是文化事业经费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和城市空气综合污染指数,为全省最少。
三、我市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社会发展问题突出。与城市相比,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供应不足,文化、体育基础设施缺乏,有相当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因缺乏一技之长,只能从事低技能性或无技能要求的职业,实现自我发展的潜力很小,文化工作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仍较普遍,对农村文化工作重视不够。农村公共卫生的投入不足,城乡公共医疗服务的非均等性,使一些地方的农民还未摆脱“小病不治,大病等死”状况,农村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困难群体现象仍未得到根本改善。
    2、人口与就业压力持续增大。人口老龄化程度逐年加剧,到2004年底,60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59.56万,占全市人口的13.74%,农村老年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日益显现。随着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劳动力结构性失业的矛盾将更加突出,高素质劳动力素质不足,低素质劳动力过剩,将成为“十一五”期间就业的主要矛盾。
     3、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在群众信访中,尽管信访总量下降,但信访老户重复上访、择机串连上访问题仍比较突出,在群众集体上访中大多数涉及各地政策的统一性、政策的连续性,处理难度越来越大。公共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根据2003年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我市在公共安全领域相对比较偏后,指数为112.37,位居全省第八位。万辆交通事故起数99.47起和火灾事故损失占GDP比重万分之1.74,全省位置均上升了两位。
4、社会发展领域改革相对滞后。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政府的责任和市场的作用划分不够明确,在基本的社会公共服务尚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同时,又承担了许多可以通过市场解决的任务;社会领域行业垄断严重,管办不分,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的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社会事业投资主体“单一”,仍过分依赖政府,非国有资本受体制、机制、行业准入等方面因素的制约,依然难进入公共服务领域,整体社会资源有效利用不足。
    四、对策建议
1、推进经济集约发展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省委“八八战略”,着力优化发展理念、着力优化资源配置、着力优化经济结构,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根据产业导向目录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推进经济集约发展的政策意见,引导企业发展高效益、低能耗产业,促进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走内涵发展之路;努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倡导节约用电,组织全社会推广节约用电新技术和新产品。
2、统筹城乡社会发展
     一是全面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及时总结实施经验,不断完善实施方案,为广大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医疗保障。二是不断推进农民增收减负工作,切实解决好农村特困家庭子女上学、农民看病等突出矛盾和问题;三是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出发,进一步开展农村社会发展战略和政策研究,不断完善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的政策体系;四是进一步加大各级财政资金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促进农村社会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3、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   
一是加强就业再就业形势分析和宏观对策研究,掌握工作动态,及时提出对策措施;二是把扩大就业落实在就业容量大的行业发展上,大力推进旅游业、社区服务业、文化产业发展;三是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不断提高劳动者,特别是农村劳动力的技能素质。
4、加大社会发展领域投入力度
        政府财政性资金应该从过多地投资于基础领域和竞争性行业,转向更多地用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大基本医疗、卫生监督防疫、义务教育、公共文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公共安全、社会脆弱群体救助等领域的投入力度,真正建立以社会公益事业为主体的公共服务型财政体制;同时,通过相关政策用有限的部分资金来吸引大量的社会闲散资金共同发展社会事业,扩大社会发展服务产品的供给能力。   
5、健全突发公共危机应急机制
        近年来,我市相继出台了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对市场价格异常上涨、重特大自然灾害救助等多个预案。建议在已有预案基础上,扩展到可以预见的、可能发生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分别归类,建立统分结合、职责明确、功能全面、灵敏高效的预防和应急机制,切实提高应对公共安全危机和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分享: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