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产业促结构调整 以高技术拓发展空间 ——2004年绍兴市高技术产业化及工业产业发展概况 一、2004年度高技术产业发展状况 1、23个项目进入高技术产业专项计划。通过项目组织与立项争取,全市有18个项目列入省级高技术产业发展计划,项目个数比上年增加20%。5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化专项,项目个数比上年增加80%。项目个数为历年之最。进入省级、国家级专项的项目都得到国家专项资金的支持,其中省级专项资金106万元,国家专项资金1850万元(已到位数)。专项资金的注入,有力地支持了项目的启动与建设。 2、16个项目建设完成通过验收。2004年度中,有11个省级项目、6 个国家级项目完成建设任务,通过竣工验收,为历年之最。项目完成投资14亿元。这16个项目的建成,使我市高技术产品进一步增多、市场份额增强,主要有年产1000吨天然维生素E、300万台套变频无刷类电机及控制装置、1000吨L—苯丙氨酸和500吨阿斯巴甜、27530套电子税务平台软件、2000吨维生素A微囊、40000立方米硅酸钙绝热制品、5000吨抗菌透气导湿功能纤维、2500吨新型高强防火电缆隔板、100吨高亮泽珍珠加工能力等。项目的建成提升了产业竞争力,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和社会效益,每年可增加销售收入41.7亿元,利税12.9亿元。 3、项目质量进一步提高。2004年新增的高技术产业化项目涉及生物制药、现代农业、软件、信息产业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等前沿领域,部分项目的产业化水平、科技含量处于国际、国内领先位置。如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盐酸万古霉素原料及制剂项目,生产工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品被誉为“王牌抗生素”。 4、项目凸显示范带动作用。2004年新增项目加大了基地建设、工程研究中心、企业信息化等产业发展带动作用强、示范作用突出的项目的分量,如我市与杭州、宁波等5 市共建的环杭州湾生物产业基地建设项目,通过进一步强化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和明确重点发展领域,通过培育有特色的生物企业和引进国内外著名生物企业,逐步形成生物工程药物和现代中药以及生物农药(兽药)为特色、上中下游相关配套、互动发展的生物产业群,对促进我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绍兴轻纺科技中心承担的纺织业网络化制造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项目,按照纺织生产链全过程,系列化研究开发纺织CAD/CAM软件及设备、染整等后处理新技术、新工艺及网络化制造系统平台,形成国内一流的纺织CAD/CAM系列产品生产基地,集成应用各项成果,为纺织企业共享先进适用技术提供实用、便捷、先进的科技服务。对我市用高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具有突出的示范作用。 二、2004年产业发展状况 1、22个项目申报专项。2004年度,有22个项目申报了“重点行业结构调整和重大装备本地化”国债专项 ,涉及农产品深加工、新型纺织面料与轻纺机械、新型建材、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等传统产业领域,国债项目的组织申报,为改造传统产业争取国债资金的支持做好了项目的储备工作,促使部分企业项目管理的规范化,以项目为抓手,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 2、5个项目获国债资金支持。2004年度中,浙江绿环橡胶粉体工程有限公司的废旧轮胎常温法精细胶粉成套设备项目、浙江菲达环保股份有限公司的危险废弃物处置配套烟气处理成套设备项目、浙江日发数码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数控分度盘等5个项目批准利用国债专项资金,项目个数为历年之最,其中二项目共计902万元资金已经到位。 3、产业发展趋向优化。2004年报省产业发展项目18项,属环保设备、汽车零部件、机床关键功能件、新型纺织面料等高新项目,对优化我市的产业结构起到积极作用。这些项目的建成,可年增销售收入近百亿元,利税20余亿元,对增强我市的经济实力也将起到重要作用。非纺产业发展迅速,全年完成工业性投入375亿元中,非纺产业投入244亿元,占工业性投入总量的比例达到了65%。 4、新兴产业展现生机。面对宏观形势偏紧,生产要素供给紧缺的形势,一批传统产业领域的企业,另辟蹊径,进入新领域,发展新产业,积极探索走出一条资源消耗少、技术含量高、环境污染小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如浙江玻璃股份有限公司在生产建材玻璃的基础上,开发生产国内紧缺的、用于液晶显示器的超薄电子玻璃;生产防水建材的兰亭高科有限公司,开发生产电动汽车,这些项目产品新,发展潜力大,具有产业关联度高、产业带动作用强的特点,对上下游产品具有较大的配套容量。随着浙江医药、新和成、京新药业、浙江震元等一批项目的建成,我市的生物产业规模更上一层楼,有可能成为极具竞争力的经济增长极。 三、高技术产业与工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高技术产业发展速度有待加快。高技术产业的集聚效应不明显,缺少大项目和区域外、国外投资的带动。电子信息产业以生产元器件为主,产业关联度不强,缺少高产出、高附加值、能带动一片配套产业的整机类产品。新材料产业对下游产业的带动作用不够明显。 2、传统产业发展有待均衡。在纺织业中的聚酯抽丝、织造、印染生产能力、建材中的普通水泥生产能力,已相对过剩。生产能力的扩张与市场承受能力不相协调。 3、结构调整难度加大。土地、资金、能源等生产要素供应日趋紧张,环境压力不断加大,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空间受到挤压。随着纺织原料大项目的投产,上游原料的供应会有所缓解,但同时纺织业原料及至产品的趋同倾向会进一步加剧。以聚酯为主要原料的纺织面料,主要以花色而难以靠质地取胜,因而产品生命周期短,对下游服装产业支持带动作用不强。差别化不足、以高速织造为主要竞争手段的面料生产容易演变为量的比拼。纺织业的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难度加大。 四、下一步工作与建议 1、继续积极组织、申报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和产业发展项目。 把项目组织审报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强调查研究,发现一批技术先进,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高技术项目,加强服务、指导,使其达到审报国家和省级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的条件。加强国家级高技术项目、上市融资项目、产业发展重点建设项目、国债专项项目的立项争取工作。争取更多的国家资金、土地指标、进口设备免税等对产业发展的支持。 2、建立高技术项目和产业发展项目储备项目库。根据产业导 向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一批技术含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市场前景好的项目,进入项目库。重点选择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机械装备、新材料、现代农业等领域的项目入库。在项目推荐、信息利用上充分发挥项目库的作用,为企业提供微电子、新型元器件、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新型功能材料、纳米材料与产品、生物技术与新医药、节能技术与产品等前沿产业的发展信息。 3、加强引导,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运用产业政策、信息引导、 要素配置等手段,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继续发展非纺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技术产业,着力推进8英寸亚微米集成电路芯片、太阳能电池、半导体照明、高功率电池、电子玻璃、新型抗菌药物、宽带设备、加工中心、微特电机等项目的建设。加快纺织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加大天然纤维的使用比例,提高、完善天然纤维的前道准备对织造行业的配套能力。加快开发差别化、功能化纤维及织物。大力促进发展可利用聚酯纤维的、能带动下游产业的、在造船工业、能源工业、汽车工业、土木、水利工程、建筑、军事上有着巨大市场的产业用纺织品。 4、多管齐下,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一是加强技术创新。大力 培育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加强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攻关和推广。重视工业设计在产品创新、提高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把产业发展从投资推动转移到创新推动上来。二是调整产业布局。限制过度发展的生产能力,警惕市场条件下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重复建设。防止为抢占土地等生产要素诱发过度投资。深入研究纺织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发展规律,在防止产业空心化的前提下,梯度转移部分生产能力。鼓励对土地、资源、人力依存度较高的产业异地发展。防止产业发展因路径依赖而挤占后续新兴产业的发展空间和时间。三是优化资源配置。以集约利用土地为重点,优化资源配置。土地增量的争取,要向高新技术产业、产业发展重点项目、利用外资重大项目倾斜。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园区经济。提高工业用地评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提高土地使用成本,探索在项目内按用途不同实行级差地价。防止项目用地少用多报、多批少建、多建少用。对出让的土地以政府回购抑制以占地牟利为目的的用地。最大限度盘活土地存量,鼓励企业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利用现有厂区土地扩建或改建建设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