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展改革 > 体制改革
我市四力并用深入推进中小城市综合改革

发布日期:2017-11-27 10:58访问次数:信息来源:市发改委字号:[ ]


  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批复绍兴市为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两年来,我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试点方案,选准突破口和重点领域,以改革的办法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通过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内部发力”,创新产城融合发展机制。一是开展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省级试点。出台试点实施方案,编制完成纺织、化工、金属加工、黄酒、珍珠等五大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行动方案,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将绍兴打造成为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样板区、“中国制造2025”和振兴实体经济的先行区、产城融合创新发展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市各区、县(市)编制出台实施方案,柯桥、上虞、诸暨列入省分行业试点。二是积极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制订《绍兴市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创建工作实施方案》,研究制定扶持政策,明确以“一个规划、五大产业、四大保障”为架构的创建工作体系。三是开展上市公司引领产业发展示范区建设试点。出台实施《关于深入推进“上市公司引领产业发展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鼓励企业上市融资,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2017年,新增上市公司6家,累计上市68家;过会待发3家,报会企业11家,辅导企业15家。新三板挂牌26家,在审企业3家,累计挂牌84家。

  二、“外部助力”,创新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一是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境外融资创新试点。2016年,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绍兴城投集团3年期3亿美元海外债券在香港成功发行,成为全国地级市国有资产经营主体首单面向全球投资者发行的海外债券。二是完善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引导机制。健全民间融资阳光化、规范化监管机制,重点推进民间资本管理与民间融资服务试点,至2016年,共设立民间资金管理企业2家、民间融资信息服务企业1家、民间融资服务中心5家。三是完善股权交易机制。以绍兴市产权交易中心为依托,以绍兴市非上市股权托管中心为基础,与浙江股权交易中心开展合作,筹建浙江股权交易中心绍兴运营中心,为中小型企业提供股权、债权的融资、转让服务,丰富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三、“激发活力”,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一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化企业投资项目高效审批改革,出台《投资项目审批综合受理优化方案》,各区、县(市)和市直开发区细化完善并实施,目前基本形成以企业投资项目高效审批100天、50天为核心、分层分类的企业投资项目高效审批机制。二是推进实施“中介超市”网络化管理。推进“中介超市”网络管理平台建设,目前市本级已有18类、共118家涉及审批前置的中介机构入驻网上“中介超市”。三是深化社会事业向民营资本开放改革。出台《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实施意见》,完成绍兴市PPP投资基金组建方案;成立浙江绍兴政企合作投资基金有限公司,基金初定规模15亿元,目前已完成首期出资6亿元。研究制定市级出资投资项目计划。积极推进PPP项目储备、签约、实施,上半年,全市PPP项目库共入库31个项目,总投资711.66亿元。

  四、“聚焦合力”,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一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出台《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全面完成全市户口性质转换工作,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开展市级人口基础信息库建设。完善居住证制度,规范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和便利覆盖全部常住人口。二是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完善信用信息资源整合机制,建成统一的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信用绍兴”网站,20多个成员单位网站实现互联互通。探索建立失信行为联合监督、约束和惩戒机制,启动“十三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专项规划工作。三是加快“四个平台”建设。运用矩阵化管理理念,对乡镇(街道)和部门派驻机构承担的职能相近、职责交叉和协作密切的日常管理服务事务进行整合,形成综治工作、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便民服务4个功能性工作平台。通过四个平台建设,将城市管理触角深至乡镇(街道),提高城市管理的便利性、系统性、有效性。 





分享: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