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绍兴全市上下紧紧围绕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主动适应新常态,抓紧落实新举措,积极谋求新发展,各项工作扎实推进,经济总体实现平稳增长,呈现“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特征。
(一)经济运行稳中趋升
虽然经济运行面临较大压力,但企稳回升的迹象较为明显,生产总值、工业、投资等指标稳步回升,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速位居全省前列。上半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067.3亿元,增长7.1%,增速比一季度回升0.4个百分点,增速在全省的排位比一季度提高3个位次;其中第一产业增长1.3%,第二产业增长6%,第三产业增长9.3%。
三次产业稳步回升。农业总体稳定。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129.2亿元,增长1.4%;春粮播种面积32.3万亩,产量8.2万吨,增长10.2%和10.7%;夏粮播种面积53.9万亩,增长2.5%。工业稳中有升。全市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732.9亿元,增长6.3%,增速较一季度回升1.7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1.3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增长0.1%,扭转了今年来持续负增长局面,较一季度回升0.7个百分点。相比一季度,36个行业大类中有24个行业增速出现回升,回升面达66.7%;主导产业形势好转,产值占比前十的行业中有8个出现回升。服务业贡献度提升。全市服务业增加值929.4亿元,增长9.3%,增速快于生产总值增速2.2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达52.6%,高于工业10.9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达到45%,较上年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
三大需求动力分化。投资平稳增长。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51.7亿元,增长11.7%,增速较一季度加快0.5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增长7.9%,较一季度提高6.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3.1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增长17.4%,高于全省平均9.6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二位;基础设施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增速达到19%。消费低速增长。受网络销售分流、汽车消费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3亿元,增长6.2%,增速低于一季度0.2个百分点。其中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增长48.7%和43.9%,比一季度提高58.3和65个百分点;居民网络消费123.6亿元,增长70.1%。出口明显下滑。全市进出口总额146亿美元,同比下降15%。其中出口131.7亿美元,同比下降7.7%,但较1-5月回升0.6个百分点,出现回升迹象。
三大收入增速不均。财政信贷低位徘徊。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324亿元,增长5.7%;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9亿元,增长3.7%。从单月增幅看,4月、5月和6月单月增幅分别为-7.4%、6.1%和9.4%,逐月回升态势初步显现。受直接融资比例提高、信贷需求下降、不良贷款处置力度加大等因素影响,贷款余额增长4.3%,较一季度回落1.3个百分点;新增贷款154.4亿元,同比少增94.4亿元;表外信贷收缩明显,同比少增294.6亿元。存款余额增长0.6%,较一季度回落2.4个百分点。企业效益有所改善。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27.3亿元,增长5.9%,较一季度回升11.5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199.2亿元,增长3%,较一季度回升2个百分点。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111元,增长8.3%,高于全省平均0.2个百分点。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73元,增长9.8%,高于全省平均0.5个百分点,增速位居省第一。
(二)结构调整稳中有进
转型升级继续推进。充分运用“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换三名”等为主的转型升级“组合拳”,效果不断显现。高新产业和新业态发展不断加速。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8.4%,总量及增幅均为全省第四位,快于全省平均1.2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比重由去年同期的28.3%提高到30.2%,纺织等四大传统产业产值比重下降2.1%。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实现网络零售额86亿元,增长47.7%;生命健康产业实现工业产值158.7亿元;旅游业实现收入367.7亿元,增长16.7%;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好于往年。技改投资占比不断提高。完成技术改造投资512.9亿元,居全省第2位,增长17.5%,高于全省平均3.8个百分点,占工业投资比重达到83.8%,高于全省平均13个百分点。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产值超亿元、十亿元的工业企业较去年同期分别增加25家和5家,产值占比达到78.3%和38.7%,高于去年同期1.6和2.2个百分点。落后产能淘汰工作不断深入。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4.1%,好于全省平均1.5个百分点。累计淘汰409家企业落后产能,完成5963家低小散企业(作坊)整治提升工作,共腾出用能空间16.1万吨,盘活存量土地2386亩。
创业创新活力增强。通过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涉企税费减免、科技创新等政策措施的深入实施,以及创新平台和企业研究院建设的不断加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局面初步形成。创业创新环境得到优化。个转企、下转上、有限转股份力度不断加大,全市新增私营企业7993家,新增个体工商户30493家,同比分别增长6.5%和56.3%。创业创新资金引进加快。实际利用外资3.1亿美元,同比增长25.7%;回归引进省外资金139.6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58.2%,其中项目回归121.5亿元,资本回归18.1亿元,完成率分别为57.9%和60.2%。创业创新成效明显。新产品产值增长13.1%,快于工业总产值增速9.1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1%,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企业科技投入持续加大,规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32.6亿元,同比增长3%,发明专利授权量同比增长32.5%。
重大项目推进有力。105个“双百双千”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资140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61.7%,实现“时间过半、进度过半”。251只市本级政府投资项目完成投资74亿元,增长23.7%,完成年度计划的44.1%,同比提高11.7个百分点;其中128只续建项目完成投资59.5亿元,为年度计划的53.9%。杭绍台高速先期动工路段于6月30日正式开工,“168”路网建设正在扎实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杭绍城际线项目已确定接入方案。“十三五”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已摸排171只,计划总投资12861亿元,“十三五”期间计划投资8398亿元。
(三)关键领域稳中突破
围绕强链补链建链,推动经济有新招法。确定重点产业培育发展思路及推进体系,明确发展提升高端纺织、先进装备制造、绿色化工材料、金属制品加工、生命健康、文化·旅游、信息经济、现代住建等“八大”重点产业,并制定了“八个一”的工作推进体系,即一个产业、一个规划(计划)及产业导向目录、一个扶持政策、一个专家团队、一批研发平台、一批龙头企业、一批储备项目、一张发展报表。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将之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抓手,作为一号工程来抓,调整招商机制,成立内资、外资两个招商局,选派优秀干部到开发区担任招商副主任。全面启动省市县三级“特色小镇”建设工作,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出台指导意见,东浦黄酒小镇和大唐袜艺小镇列入省第一批培育建设名单。
围绕抓两头促中间,培强解困有新亮点。上市工作是绍兴的一张金名片,从2007年提出“236”计划以来一直领跑全国同类城市,目前全市上市公司数量位居全国同类城市第4位,资产证券化率达110%左右,上半年又新增上市5家,总数达59家,新三板挂牌公司10家,总数达15家,59家上市公司虽仅占规上工业企业数量的1.4%,但地方税收、主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占比却分别达到21%、23%和29%左右,有10家上市公司开展并购重组,金额达到73.3亿元。企业解困是经济发展的难点工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困难企业帮扶和风险化解工作,落实“属地负责、条线结合”的工作方法和“四方联手、三级联动、两手并举、双向着力、长短结合”的工作机制,整合成立新的企业帮扶办,协调各方企业解困,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严肃打击恶意逃废债,加快司法拍卖和兼并重组,部分涉险企业风险状况得到有效缓解。
围绕提效能优服务,改革创新有新热点。深化政府自身改革,开展简政放权和“四张清单一张网”建设“回头看”,推进政府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全面启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清理规范工作。完善放权松绑的开发区体制机制,落实“授权用章、见章盖章”的审批机制,实行限时审批答复制。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设立政府产业投资基金,其中市本级20亿元、柯桥30亿元、上虞20亿元、诸暨20亿元、嵊州5亿元、新昌3亿元,由此撬动1000亿元规模的产业投资基金;出台推广运用PPP模式的政策意见,选定54个PPP重点项目,择机推出一批试点项目;继续大力度吸引国资、民资、外资进入经济领域,已完成社会融资总量495亿元,其中直接融资239.2亿元,发行企业债券5只41亿元,居全省首位。完成城投与东方、浙商资产公司的合资公司组建并投入运行。筹建由万丰奥特、亚厦为主发起人的民营银行,列入全国第二批试点。加强企业服务,启动实施企业服务员制度,召开动员大会,出台政策意见,实现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全覆盖。